脾约的发生与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度、体虚血亏、药物等因素相关。基本病机为脾运化水液功能被约束,不能为胃运行水液濡润大肠,肠道干燥。病位在大肠,与脾胃、肺、肝、肾关系密切。
1、饮食不节
平日偏食辛辣肥腻或精细少渣的食物,导致脾胃虚弱,影响水谷精微的吸收,化生血液不足,气血亏虚,大肠传导失常,出现排便困难等表现,形成本病。
2、情志失调
平素抑郁恼怒,导致肝疏泄、调达气机的功能失常,肝气郁结,气逆犯脾,进而影响大肠传导功能,发为本病。
3、劳逸失度
(1)日常起居不规律,经常熬夜,或白日过度劳累,耗伤气血,影响脾胃及大肠,运化传导失常,出现大便秘结等症状,形成本病。
(2)长期忧愁思虑损伤脾气,脾气虚弱,影响大肠传导功能,发为本病。
4、体虚血亏
年老体弱,气虚亏虚,或产妇精血衰少,或病后阴血耗伤,气血不足,导致大肠传导失职,发为本病。
5、药物影响
经常服用泻下剂及洗肠,或过量苦寒药物,影响脾胃及大肠,运化传导失司发为本病。
脾虚一般建议先治肝再调脾,中医认为肝与脾关系密切,肝气郁结或肝火过旺易克制脾土,导致脾虚加重,因此需先疏肝理气,再重点健脾以恢复运化功能。中医五行理论中,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为正常制约关系,但若肝气不舒,肝木过度克制脾土,会直接导致脾虚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乏力)。此时若单纯健脾,肝郁未解,脾虚易反复。因此需先通过疏肝缓解肝气对脾的压制,再配合健脾增强脾的运化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脾虚。若脾虚伴随明显情绪问题(如易怒、胸闷)、月经不规律或两胁胀痛,更需优先考虑疏肝
人参归脾丸和归脾丸的区别主要在于成分、功效侧重和适用人群。1.成分差异:人参归脾丸含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等,人参补气作用更强,适合气血两虚较重的患者。归脾丸主要含党参、炒白术、炙黄芪等,党参补气较温和,更适合轻中度心脾两虚者。2.功效侧重:人参归脾丸偏重补气养血,对气血不足、体虚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改善更明显。归脾丸侧重健脾养心,对失眠多梦、食欲不振、心悸健忘等心脾两虚症状效果更佳。3.适用人群:人参归脾丸适合气血双亏、术后体弱或长期疲劳者。归脾丸比较适合思虑过度、睡眠差、脾胃功能较弱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