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通常根据患者大便干结,排便困难,排便间隔时间延长等临床症状,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和相对应的辅助检查可做出诊断。此外,通常还要与同样以大便秘结为主症的阳明腑实证、脾阴虚证等进行鉴别。
诊断依据
1、病史
本病起病缓慢,或继发于热病、产后,或见于年老、体弱的人群。
2、临床表现
大便干燥,多呈大块或小粒如羊屎状,排出不畅;左少腹有胀压感,或触及包块;服润下通便药物虽可排便,但不久又秘结。常伴食欲不振,口苦或口臭,腹痛,精神疲倦,头痛失眠等。
3、辅助检查
粪便检查,胃肠道气钡造影检查,直肠镜、乙状结肠镜及纤维肠镜检查等,有助于疾病的诊断。
鉴别诊断
脾约与肠结
两者都有大便秘结的症状。但肠结多为急病,因大肠通降受阻所致,表现为腹部疼痛拒按,大便完全不通,且无矢气和肠鸣音,严重者可吐出粪便。X线、结肠镜等检查可加以鉴别。
1、肠道热结
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结,腹部胀满,按之作痛;伴有口干口臭或口舌生疮,小便短少色黄;舌红,苔黄燥,脉滑数。
2、肠道气滞
主要表现为大便秘结,欲便不得;伴有频频打嗝,胁胀不舒,腹中胀满而痛;舌淡红,苔薄腻,脉弦。
3、阴虚肠燥
主要表现为大便干燥,粪如羊屎;伴有口干咽燥,心烦失眠,手足心热,小便短少色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4、血虚肠燥
主要表现为大便秘结,粪燥如栗;伴有面色萎黄无光泽,头晕目眩,心悸不安;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5、脾气亏虚
主要表现为大便数日一行,虽有便意,但排便无力,挣则汗
脾虚一般建议先治肝再调脾,中医认为肝与脾关系密切,肝气郁结或肝火过旺易克制脾土,导致脾虚加重,因此需先疏肝理气,再重点健脾以恢复运化功能。中医五行理论中,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为正常制约关系,但若肝气不舒,肝木过度克制脾土,会直接导致脾虚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乏力)。此时若单纯健脾,肝郁未解,脾虚易反复。因此需先通过疏肝缓解肝气对脾的压制,再配合健脾增强脾的运化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脾虚。若脾虚伴随明显情绪问题(如易怒、胸闷)、月经不规律或两胁胀痛,更需优先考虑疏肝
人参归脾丸和归脾丸的区别主要在于成分、功效侧重和适用人群。1.成分差异:人参归脾丸含人参、黄芪、白术、茯苓等,人参补气作用更强,适合气血两虚较重的患者。归脾丸主要含党参、炒白术、炙黄芪等,党参补气较温和,更适合轻中度心脾两虚者。2.功效侧重:人参归脾丸偏重补气养血,对气血不足、体虚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改善更明显。归脾丸侧重健脾养心,对失眠多梦、食欲不振、心悸健忘等心脾两虚症状效果更佳。3.适用人群:人参归脾丸适合气血双亏、术后体弱或长期疲劳者。归脾丸比较适合思虑过度、睡眠差、脾胃功能较弱的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