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蕴脾属于传统中医学中疾病的一种证候,临床上它既可见于多种疾病的过程中,也可作为一种夏季常见症候而独立地出现。临床常见多发病狂,它不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以夏季常见。其主要症状为呕恶纳呆,小便黄,大便搪泄,肢体重困,或面目肌肤发黄,或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
本病发生与外感湿热、脾胃虚弱、饮食不节等有关。基本病机为湿热蕴阻中焦,脾胃失常,病位在脾。1、外感湿热夏季暑湿盛行,触冒感受湿热,或涉水淋雨,湿邪滞留脾脏,湿郁化热,蕴结脾胃,可发为本病。2、脾胃虚弱...
查看更多»本病临床以胃脘痞闷、肢体困重,大便溏稀,小便色黄为主要表现。湿与热偏颇,临床表现有所不同。湿重于热,出现肢体困顿、沉重、大便溏稀、舌苔水滑;热重于湿,出现口干便结、舌红苔燥黄或起刺,小便赤涩等。典型症...
查看更多»治疗原则本病中医以清热利湿为主要。常由外湿、内湿结合所致,治疗疾病处方立法时,应考虑脾虚与湿阻的主次,权衡轻重用药。药物治疗1、方药:甘露消毒丹或中满分消单加减。2、常用中药:茵陈、滑石、黄芩、藿香、...
查看更多»擅长: 中医内科主任医师,擅长中医内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尤其是脑血管疾病,面瘫,头痛,失眠...
电话:02885551331
地址:成都市武侯区国学巷37号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长椿街45号
地址:朝阳区樱花东路2号(本部);朝阳区双泉堡甲2号(西区舰船院区);北京市朝阳区文学馆路47号(北区)
地址:本部:南京市广州路300号;妇幼分院:南京市江东北路368号;二院院区(城北分院):南京市钟阜路1-1号;医大分部:南京市鼓楼区永庆村16号
地址:浙江省杭州市庆春路79号
地址:杭州市灵隐路12号(总院);杭州市三墩街241号(分院);三墩院区:杭州市古墩路1229号
脾虚一般建议先治肝再调脾,中医认为肝与脾关系密切,肝气郁结或肝火过旺易克制脾土,导致脾虚加重,因此需先疏肝理气,再重点健脾以恢复运化功能。中医五行理论中,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为正常制约关系,但若肝气不舒,肝木过度克制脾土,会直接导致脾虚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乏力)。此时若单纯健脾,肝郁未解,脾虚易反复。因此需先通过疏肝缓解肝气对脾的压制,再配合健脾增强脾的运化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脾虚。若脾虚伴随明显情绪问题(如易怒、胸闷)、月经不规律或两胁胀痛,更需优先考虑疏肝
湿热带下是中医病症名,指因湿热之邪侵袭下焦,导致女性阴道分泌物异常增多,色黄或黄绿、质黏稠、有臭味,常伴外阴瘙痒、小腹坠胀等症。中医认为,湿热带下多因脾虚运化失常生湿,或外感湿热之邪,湿热下注于肝经、任带二脉所致。其典型表现为带下量明显增多,色黄如脓或呈豆腐渣样、泡沫状,质地黏腻且有腥臭味,可伴有外阴灼热瘙痒、小便短赤、口苦咽干、舌苔黄腻等湿热征象。常见于现代医学的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疾病,治疗多以清热利湿、止带止痒为原则,常用方剂如龙胆泻肝汤、易黄汤等,同时需注意个人卫生及饮食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