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临床以胃脘痞闷、肢体困重,大便溏稀,小便色黄为主要表现。湿与热偏颇,临床表现有所不同。湿重于热,出现肢体困顿、沉重、大便溏稀、舌苔水滑;热重于湿,出现口干便结、舌红苔燥黄或起刺,小便赤涩等。
典型症状
1、定位症状
有脘腹胀满、肢体困倦、尿少色黄、大便溏泄不爽、食欲不振、厌食、恶心呕吐等湿热蕴结脾胃表现。
2、定性症状
有黄疸、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湿热蕴蒸的表现。
并发症
本病目前缺乏相关并发症的资料研究。
脾虚一般建议先治肝再调脾,中医认为肝与脾关系密切,肝气郁结或肝火过旺易克制脾土,导致脾虚加重,因此需先疏肝理气,再重点健脾以恢复运化功能。中医五行理论中,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为正常制约关系,但若肝气不舒,肝木过度克制脾土,会直接导致脾虚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乏力)。此时若单纯健脾,肝郁未解,脾虚易反复。因此需先通过疏肝缓解肝气对脾的压制,再配合健脾增强脾的运化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脾虚。若脾虚伴随明显情绪问题(如易怒、胸闷)、月经不规律或两胁胀痛,更需优先考虑疏肝
湿热带下是中医病症名,指因湿热之邪侵袭下焦,导致女性阴道分泌物异常增多,色黄或黄绿、质黏稠、有臭味,常伴外阴瘙痒、小腹坠胀等症。中医认为,湿热带下多因脾虚运化失常生湿,或外感湿热之邪,湿热下注于肝经、任带二脉所致。其典型表现为带下量明显增多,色黄如脓或呈豆腐渣样、泡沫状,质地黏腻且有腥臭味,可伴有外阴灼热瘙痒、小便短赤、口苦咽干、舌苔黄腻等湿热征象。常见于现代医学的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等疾病,治疗多以清热利湿、止带止痒为原则,常用方剂如龙胆泻肝汤、易黄汤等,同时需注意个人卫生及饮食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