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通常需要根据患者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状脓头,焮热红肿胀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状如蜂窝等临床表现,结合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现在医学的辅助检查加以鉴别诊断。此外需要与发际疮、脂瘤染毒加以鉴别。
诊断依据
1、初起局部红肿,中央有白头,逐渐增多,溃后脓出黄稠。
有恶寒,发热,头痛,口渴,脉数等。一、二候时症状明显,三、四候时逐渐减轻或消失。
2、局部症状分为四候,每候7天左右。
(1)一候成形:在红肿热痛的肿块上有多个脓头。
(2)二候化脓:肿块增大,从中心开始化脓溃烂,状如蜂窝。
(3)三候脱腐:坏死皮肉逐渐脱落,红肿热痛逐渐减轻。
(4)四候生新:腐肉脱落,脓液减少,新肉生长,逐渐愈合。
3、本病以中老年为多见,好发于颈后或背部。
鉴别诊断
1、发际疮
生于项后、发际附近,病小而位浅,范围局限,多小于3cm,或多个簇生在一起,2天~3天化脓,溃脓后3天~4天即能愈合,无明显全身症状,易脓、易溃、易敛,但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2、脂瘤染毒
患处素有结块,表面与皮肤粘连,其中心皮肤常可见粗大黑色毛孔,挤之有粉刺样物溢出,且有臭味。染毒后红肿较局限,范围明显小于有头疽,10天左右化脓,脓出夹有粉渣样物,愈合较为缓慢,全身症状较轻。
1、火毒凝结
多见于壮年正实邪盛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局部红肿高突,灼热疼痛,创面根脚收束,迅速化脓,脓出黄稠;伴有发热,口渴,小便色红;舌苔黄,脉数有力。
2、湿热壅滞
主要表现为局部红肿高突,灼热疼痛;创面根脚收東,创口较易化脓脱腐,脓液黄稠;伴全身壮热,清晨症状轻,傍晚严重,胸部胀闷,呕吐恶心;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数。
3、阴虚火炽
多见于消渴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局部肿势平塌,根脚散漫,疮色紫滞、不易化脓腐脱、溃后脓水稀少或带血水、疼痛剧烈;伴有发热,口干唇燥,饮食减少,大便秘结,小便量少色红;舌质红,苔
肝癌患者常见的两处疼痛部位是肝区疼痛和右肩背疼痛。1、肝区疼痛:肝脏本身没有痛觉神经,但肝脏表面的肝包膜分布着丰富的感觉神经纤维。当肝癌发生时,随着肿瘤的不断生长,体积逐渐增大,会对肝包膜产生持续性的牵拉和压迫,刺激肝包膜上的神经,从而引发肝区疼痛。这种疼痛通常表现为右上腹隐痛、胀痛或钝痛,有时也可能出现刺痛,在夜间或劳累后疼痛可能会加剧。此外,当肿瘤发生破裂出血时,血液会刺激肝包膜及腹腔,导致突然发作的剧烈疼痛,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2、右肩背疼痛:这种疼痛主要是由于牵涉痛导致的
新生儿头部较小的血肿约2-4周,较大的血肿要1-3个月,特殊情况消失时间会延长,具体血肿消失的时间因人而异,主要与血肿的大小、类型及新生儿自身的吸收能力有关,可分为以下情况:1.较小的血肿:若血肿体积较小,多数新生儿可在出生后2~4周逐渐被机体吸收,最终完全消失。2.较大的血肿:对于体积较大的血肿,吸收过程可能较慢,可能需要1~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在吸收期间,血肿可能会先经历机化(形成较硬的结块),随后逐渐软化并被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