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以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掀热红肿胀痛并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为主要特征。根据病程演化,临床上可分为初期、溃脓期、收口期。
典型症状
1、初期
局部红肿结块,肿块上有粟粒状脓头,作痒作痛,逐渐向周围和深部扩散,脓头增多,色红,灼热疼痛。伴有恶寒发热,头痛,食欲不振,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多滑数或洪数等。
2、溃脓期
疮面腐烂形似蜂窝,肿势范围大小不一,常超过10cm,甚至大逾盈尺;伴高热口渴,便秘渡赤。如脓液畅泄,腐肉逐渐脱落,红肿热痛随之减轻,全身症状也渐减或消失。病变范围大者往往需3周~4周。
3、收口期
脓腐渐尽,新肉生长,肉色红活,逐渐收口而愈。少数病例,亦有腐肉虽脱,但新肉生长迟缓者。常需1周~3周。
伴随症状
大多数患者有发热、怕冷、食欲不振等全身表现。
并发症
内陷
发于项、背部的有头疽,不易透脓托毒,病情较重,可合并内陷。主要表现为神志不清,胡言乱语,气促,恶心呕吐,腰痛,小便量少色红,发斑等严重全身症状。
肝癌患者常见的两处疼痛部位是肝区疼痛和右肩背疼痛。1、肝区疼痛:肝脏本身没有痛觉神经,但肝脏表面的肝包膜分布着丰富的感觉神经纤维。当肝癌发生时,随着肿瘤的不断生长,体积逐渐增大,会对肝包膜产生持续性的牵拉和压迫,刺激肝包膜上的神经,从而引发肝区疼痛。这种疼痛通常表现为右上腹隐痛、胀痛或钝痛,有时也可能出现刺痛,在夜间或劳累后疼痛可能会加剧。此外,当肿瘤发生破裂出血时,血液会刺激肝包膜及腹腔,导致突然发作的剧烈疼痛,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2、右肩背疼痛:这种疼痛主要是由于牵涉痛导致的
新生儿头部较小的血肿约2-4周,较大的血肿要1-3个月,特殊情况消失时间会延长,具体血肿消失的时间因人而异,主要与血肿的大小、类型及新生儿自身的吸收能力有关,可分为以下情况:1.较小的血肿:若血肿体积较小,多数新生儿可在出生后2~4周逐渐被机体吸收,最终完全消失。2.较大的血肿:对于体积较大的血肿,吸收过程可能较慢,可能需要1~3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在吸收期间,血肿可能会先经历机化(形成较硬的结块),随后逐渐软化并被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