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釉细胞瘤
成釉细胞瘤的诊断

根据临床及X线表现确诊成釉细胞瘤是很困难的,因为不少颌骨良性肿瘤或瘤样病变均有类似征象。临床诊断中有两点必须要肯定,一是病变确属良性,如必要可在术前作活检或术中作冷冻切片;二是要确定病变所累及的范围,可根据X线片确认,据此决定手术术式和切除范围。正确的定性诊断依赖手术后的组织病理检查。

诊断依据

1、青壮年患者出现一侧颌骨无痛性膨大,颜面不对称畸形等症状。

2、X光检查见单房或多房的低密度透射影伴周围骨皮质的膨大变薄。

3、CT与磁共振检查符合成釉细胞瘤特征。

4、术后病理检查确诊为本病者。

鉴别诊断

临床上需要和牙源性角化囊性瘤鉴别,从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两方面可鉴别。

1、影像学表现

(1)分房:成釉细胞瘤以多房型多见,牙源性角化囊性瘤以单房型多见,且多呈分叶状;而牙源性角化囊性瘤则常见于多发者。

(2)形态:成釉细胞瘤颊舌侧的膨胀较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更明显,且更易向唇颊侧膨胀,影像学表现多呈“皂泡样”膨胀;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有典型的沿下颌骨长轴生长的特点。

(3)CT值:牙源性角化囊性瘤的平均CT值多低于成釉细胞瘤。

(4)与牙齿的关系:病灶内含牙多见于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成釉细胞瘤含牙少见,多表现为邻牙牙根呈“截断状”吸收,而牙源性角化囊性瘤极少有牙根吸收,仅在病灶感染时可见。

2、组织病理学检查

可明确肿瘤组织类型,从而进行鉴别。

成釉细胞瘤的类型

基于肿瘤病理分类。

1、实性或多囊型成釉细胞瘤

此为成釉细胞瘤最常见的表型,约占全部成釉细胞瘤的90%左右,80%发生在下颌骨,大多数患者年龄为30~60岁。肿瘤生长缓慢,但有局部侵袭性,可在骨髓间隙中浸润并可侵及皮质骨。最终将皮质骨板吸收并穿透到邻近组织中,如果切除不彻底则较易复发。根据其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差异又可分为滤泡型、丛状型、基底细胞型、棘细胞型、颗粒细胞型等不同亚型。

(1)滤泡型:滤泡型为实性或多囊型成釉细胞瘤最常见的一种组织学表现。其上皮巢周边排列的是单层柱状细胞,细胞核的极性远离基底膜。

疾病相关 更多»
神经鞘瘤手术最坏结果

神经鞘瘤手术的最坏结果主要包括神经功能损伤、严重并发症、肿瘤残留或复发。1.神经功能损伤:手术可能损伤周围神经,导致相应神经支配区域的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如肢体麻木、无力、肌肉萎缩,甚至瘫痪,若影响面部神经,还可能出现面瘫等情况。2.严重并发症:可能出现颅内出血、感染,如脑膜炎、脑脓肿等,以及脑脊液漏,这些情况都可能危及生命,或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3.肿瘤残留或复发:如果肿瘤与周围重要结构粘连紧密,手术难以完全切除,残留的肿瘤组织可能复发,需要再次手术或进一步治疗

潘琪 主任医师
相关检查 更多»
口腔颌面部CT
口腔颌面部CT

口腔颌面部CT是用于观察牙齿、上颌骨、下颌骨、口腔颌面软组织、颞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