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
黏液表皮样癌属恶性涎腺肿瘤,手术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式,手术需彻底切除癌灶和颈部转移淋巴结并辅以放疗。手术过程中应遵循肿瘤外科的基本原则,尽量在正常组织内完整切除肿瘤,防止肿瘤破裂而造成种植性复发。
药物治疗
黏液表皮样癌多采用手术、放射治疗,较少使用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病情也可选择紫杉醇等,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转移的作用。具体的治疗方案以医嘱为准。
手术治疗
1、发生于腮腺者行保留面神经全腮腺切除。
(1)如术前已有面瘫或术中发现面神经已受侵犯则不宜保留面神经。
(2)如术前无面瘫,术中见面神经虽与肿物粘连但能分离者,应保留面神经。
(3)如术中切除了面神经,应争取行面神经端端吻合或耳大神经移植即刻修复。
2、发生于颌下腺者,需行颌下三角内容廓清术。
(1)如术前已有舌偏斜和活动不利,舌下神经可不予保留,术后辅以放射治疗。
(2)癌肿已累及大涎腺外组织和发生于小涎腺的黏液表皮样癌,应在距癌灶边缘至少1cm以外的正常组织内切除癌灶。
3、发生于硬腭者应切除癌灶深面的骨膜、硬骨板甚至部分上颌骨。
4、发生于颌骨中心的黏液表皮样癌需行颌骨切除术。
(1)低恶性者行病变部颌骨切除。
(2)高恶性者行部分或一侧颌骨切除和选择性功能性颈淋巴结清除术,并且术后酌情辅以放射治疗。
5、黏液表皮样癌颈淋巴结清除术
(1)低恶性黏液表皮样癌在怀疑或证实有颈淋巴结转移时,需同时行选择性或功能性颈淋巴结清除术。
(2)高恶性黏液表皮样癌则应同时行选择性或功能性颈淋巴结清除术,术后辅以放射治疗。
放化疗
1、高度恶性的黏液表皮样癌,术后配合使用放疗,可提高疗效,减少复发。
2、低度恶性者对放射线不敏感,可以不进行放射治疗。
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口腔恶性肿瘤的发生是由于正气虚损、邪毒入侵而造成气滞血瘀、痰凝毒聚的病理变化。临床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审证求因,辨证施治,采取有扶正培本、化痰软坚、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方法。
1、虚证
(1)脾气虚证:治以益气健脾,方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
(2)肾阳衰微或脾肾阳虚:治以温肾壮阳,多用附子、肉桂、鹿角、补骨脂、仙茅、仙灵脾、巴戟天、菟丝子、杜仲、肉苁蓉等药。
(3)血虚证:治以滋阴补血,常用熟地、当归、阿胶、白芍、龟板胶、制首乌、枸杞子、女贞子、龙眼肉、紫河车、红枣、花生衣等药。
(4)阴虚内热证:治以养阴生津法,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
2、痰核凝滞证
治以化痰软坚法,多用夏枯草、海藻、昆布、生牡蛎、生南星、泽漆、山慈菇、山海螺、蜀羊泉等药。
3、血瘀证
治以活血化瘀,多用丹参、丹皮、水红花子、王不留行子、地鳖虫、三棱、莪术、乳香、没药、蜂房等药。
4、邪热壅盛证
治以清热解毒,常用白花蛇舌草、半枝莲、石上柏、龙葵、重楼、蛇莓、白英、山豆根、苦参、白毛藤、夏枯草、土茯苓、鱼腥草、冬凌草、紫草、野菊萄藤、苍耳草、菝葜、黄芩、黄连、凤尾草等药。
宫颈癌一般不能通过自己触摸的方式检查出来。宫颈癌是原发于子宫颈部位的恶性肿瘤,其发病部位较为隐蔽,且早期症状不明显,难以通过自我触诊来发现异常。宫颈癌自己不能摸出来的原因主要在于其发病部位和病理特点。宫颈位于子宫的下部,深藏于盆腔之中,受到周围骨盆壁和软组织的保护,使得自己触摸时难以触及。此外,宫颈癌在早期时往往没有明显的肿块形成,宫颈表面可能仅表现为轻微的糜烂、充血或光滑无异常,这些细微的变化难以通过自我触诊来准确判断
鳞癌之所以被称为癌王,这一称谓并非随意而定,而是基于其较高的发病率、广泛的发病部位以及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鳞癌是一种起源于上皮细胞且细胞呈鳞状分化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相对较高,尤其在长期暴露于阳光、紫外线、化学物质刺激等不良环境因素的人群中更为常见。鳞癌的发病部位广泛,不仅可发生于皮肤,如头皮、面部、手臂等暴露部位,还可能出现在肺、食管、鼻咽和宫颈等多种组织器官中。由于其恶性程度高,鳞癌在晚期可能迅速扩散和转移,导致治疗难度加大,患者预后往往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