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医生仔细询问的患者病史,根据其局部疼痛不适等临床表现,结合X线、CT、MRI等影像学检查结果,以及病理组织活检结果,可做出诊断。
鉴别诊断
1、骨巨细胞瘤
骨巨细胞瘤一般呈膨胀性、偏心性骨质破坏,骨皮质变薄,无骨硬化与骨膜反应。发生于膝关节周围,多累及骨端。组织学主要为纤维黄色组织,呈旋涡状,可见多核巨细胞及泡沫细胞,巨细胞较大且核数较多。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在影像学上表现与骨巨细胞瘤相似,有时很难互相鉴别,但在组织学上两者容易区分。一般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梭形细胞和多核巨细胞体积较小,分布较稀疏,核数较少,而泡沫细胞较多。
2、非骨化性纤维瘤
非骨化性纤维瘤与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在组织学上极其相似,不能区分,但在临床和影像学表现上不同。一般非骨化性纤维瘤以10~20岁以下青少年多见,而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发病年龄更大些,一般在成人期发病并出现症状。同时,非骨化性纤维瘤常为多发,其临床症状不明显,无疼痛,在发生病理骨折后才出现疼痛,有自愈倾向;而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疼痛明显,手术刮除后有复发倾向。
3、骨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骨的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在影像学上多呈溶骨性骨质破坏,偏心性生长,边界不清,无残留骨嵴和硬化边。但与良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相似,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皮质常中断缺损,伴有周围软组织侵犯;同时在组织学上,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细胞有明显的多形性、异型性和病理性核分裂相。
4、巨细胞性肉芽肿
本病好发于下颌骨,为局部组织的修复性反应,多见于10~20岁青少年。X线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密度减低区,其中可见少量骨小梁。病理于病灶处可见有成堆的多核巨细胞。
5、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性“棕色瘤”
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所引起的一种病变,好发于颌骨及长骨的骨干,由骨质吸收和纤维瘢痕形成的一种结节状病灶。实验室检查发现高血钙及高血清碱性磷酸酶有利于其鉴别。
神经鞘瘤属于良性肿瘤。它起源于神经鞘的施万细胞,是神经系统较为常见的肿瘤类型之一。从肿瘤特性来看,神经鞘瘤通常生长缓慢,病程较长,有完整的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相对清楚。它可发生于身体的各个部位,如颅内、椎管内以及四肢等周围神经。不同部位的神经鞘瘤表现各异,例如颅内听神经鞘瘤,常以一侧耳鸣、听力下降起病;椎管内神经鞘瘤可压迫脊髓,引起一侧肢体感觉运动障碍等;四肢的神经鞘瘤多表现为局部的肿块,可伴有疼痛或感觉异常。在治疗方面,手术切除是神经鞘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抗巨细胞病毒IgG抗体偏高通常表示人体曾感染过巨细胞病毒,目前多处于感染恢复期或已获得终身免疫,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巨细胞病毒感染后,人体会先后产生IgM和IgG抗体:IgM抗体在感染早期出现,持续时间较短,是近期感染的标志;IgG抗体在感染中后期或恢复后产生,可长期存在甚至终身携带。因此,IgG抗体偏高说明既往感染过巨细胞病毒,而非现症感染。健康人群中多数人曾隐性感染巨细胞病毒,尤其是免疫功能正常者,这种情况通常无临床症状,也无需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