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汗腺癌
大汗腺癌的治疗

治疗原则

本病以提高患者生存时间和生存质量为治疗目的。目前大汗腺癌的治疗仍无标准治疗模式,也无临床试验数据的支持。但是因其术后易复发和出现淋巴结转移,在疑为大汗腺癌或病理证实为大汗腺癌的情况下,肿瘤扩大切除术为首选治疗方法,放疗和化疗的疗效尚不确切。

药物治疗

除常见化疗药物以外,目前并没有确切有效的药物推荐应用于大汗腺癌。

手术治疗

1、本病暂无标准治疗方案,但目前认为手术治疗是本病的首选治疗方法。医生将根据患者的病情、肿瘤的位置、肿瘤的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情况,综合患者既往患有的其他疾病情况,决定手术切口和手术方式。

2、因本病易复发,故更应强调首次手术切除的彻底性,通常应将受累组织一并切除,并作区域性淋巴结清除术。多数学者认为切缘距原发灶应在2cm以上,切除的边缘组织需要进行病理诊断或者术中需对切缘送冰冻检查以提高切除的彻底性。

3、原发灶切除后不能直接缝合,可给予植皮及局部皮瓣转移修复。

放化疗

1、放疗

放疗是利用高能量的放射线,破坏肿瘤细胞的DNA,使其失去再生能力从而杀伤肿瘤细胞的一种局部治疗手段。治疗时会将发射放射线的机器旋转到特定的角度,让放射线进入肿瘤组织而尽量不破坏周围正常组织。放疗对于大汗腺癌的疗效并不明确,仍需扩大病例数研究证实。目前,临床上对于具有高复发风险或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多主张给予辅助性放疗,以减少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2、化疗

化疗是指通过化学治疗药物杀死癌细胞或抑制其生长的一种治疗手段。一般通过静脉或口服给药。化疗对大汗腺癌的疗效尚不明确,对于肿瘤已广泛转移不能手术切除或局部放疗的患者,目前推荐行姑息性化疗以期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或延长生存期。常用的化疗药物有环磷酰胺、表柔比星、氮烯咪胺、氟尿嘧啶、顺铂、紫杉醇等,但这些药物的疗效均未经高级别临床研究证实。

相关解析
高其宏 副主任医师

普外科 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

大汗腺癌术后治疗的方法有哪些

在手术以后要选择放化疗法,或者是靶向治疗法以及生物疗法来进行治疗,期间还需要配合药物来进行治疗,从而可以控制癌细胞的转移或者是分散,在治疗期间要保持心情愉悦,不要有压力,饮食方面要多补充有营养的食物,而且要定期的去医院做复查,从而了解病症及时的进行治疗。

观看问答
疾病相关 更多»
前列腺癌如何分期,你了解吗?

前列腺癌,这一男性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分期对于治疗和预后至关重要。了解前列腺癌的分期,有助于患者和医生更好地制定治疗计划,提高治疗效果。💡前列腺癌的分期主要依据TNM系统进行,具体如下:T代表肿瘤的情况,分为T1至T4期。T1期表示肿瘤局限在前列腺一叶内,通常偶然发现;T2期肿瘤局限在前列腺内,但可能侵犯一叶或两叶;T3期肿瘤已穿透前列腺包膜,可能侵犯精囊;T4期肿瘤则已侵犯精囊以外的邻近组织。📈N代表淋巴结转移的情况,分为N0和N1。N0表示无淋巴结转移,N1表示有淋巴结转移

李志国 主治医师
腮腺癌术后脖子疼是怎么回事

腮腺癌术后脖子疼可能是正常现象,也可能是由于手术并发症或其他健康问题引起的。1.正常术后恢复:手术后,颈部和头部的组织可能会肿胀和疼痛,这是正常的恢复过程。这种疼痛通常会在几周内逐渐减轻。2.手术并发症:手术可能会损伤颈部的神经或肌肉,导致疼痛。这种疼痛通常会在手术后几周内逐渐减轻,但如果疼痛持续时间较长或加重,应及时就医。3.感染:手术后,如果伤口感染,可能会导致疼痛、红肿和发热等症状。这种情况需要及时就医,进行抗生素治疗。4.肿瘤复发:腮腺癌手术后,如果肿瘤复发,可能会导致颈部疼痛

李祥 副主任医师
腮腺癌术后会毁容吗

腮腺癌术后是否会毁容,与手术范围有关,具体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肿瘤的位置和大小:如果肿瘤位于腮腺的深部或与面神经紧密相邻,手术可能需要切除部分或全部腮腺组织,以及面神经的一部分或全部。这样可能会导致面部凹陷、面瘫等并发症,从而影响面容。-手术的方法:传统的腮腺癌根治性切除术需要切除腮腺、面神经和部分下颌骨等组织,术后可能会导致面部凹陷、口角歪斜、咀嚼和吞咽困难等问题

李祥 副主任医师
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原因

乳腺癌术后上肢水肿是很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原因是手术后淋巴管的损伤导致淋巴液不能正常流回体内循环,从而引起上肢水肿的症状。乳腺癌手术通常会影响腋窝内的淋巴结或淋巴管,导致淋巴液流失或堵塞,而淋巴液正是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和多余液体的排泄通道。一旦淋巴管损伤,淋巴液就会积聚在组织间隙内,引起上肢水肿。除了手术导致的淋巴管损伤外,放疗和化疗也可能对淋巴管造成损害,增加了术后上肢水肿的风险。此外,肿瘤本身的压迫也会影响淋巴液的正常流动,引起水肿症状

李顺荣 副主任医师
疾病专区 更多»
癌症
宫颈癌 前列腺癌 卵巢癌 子宫癌 睾丸癌 阴茎癌
妇科肿瘤
子宫肌瘤 子宫癌 子宫内膜癌 子宫肉瘤 子宫内膜间质肉瘤 子宫平滑肌肉瘤
发热
潮热 间歇热 回归热 波状热 反复发热 慢性低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