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活性肠肽瘤的各种临床症状主要是由异常增殖的胰岛D1细胞产生大量血管活性肠肽(VIP)引起。另外,一些病例报道显示该病可能有家族遗传性。
1、VIP具有多种生理学活性,通过许多途径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VIP与肠黏膜上皮细胞受体结合,导致肠道向肠腔分泌大量水和电解质比如钾离子,而出现严重的水样腹泻,导致脱水和低钾;VIP还可抑制胃酸分泌、引起糖耐量减低和血糖增高。
2、个别血管活性肠肽瘤病例有家族遗传性,与多发性内分泌腺瘤(MEN-1)基因变异有关。
肠化即肠上皮化生,指胃黏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取代的病理现象,属于胃癌前病变。正常胃黏膜由胃腺上皮构成,长期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炎症刺激时,胃黏膜细胞会逐渐转变为具有肠黏膜特征的细胞,需通过胃镜活检和病理检查确诊。肠化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主要诱因,其引发的持续炎症会破坏胃黏膜屏障,促使细胞向肠型转化。胆汁反流、高盐饮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遗传易感性,也可能通过直接损伤胃黏膜或干扰修复机制参与其中
神经鞘瘤属于良性肿瘤。它起源于神经鞘的施万细胞,是神经系统较为常见的肿瘤类型之一。从肿瘤特性来看,神经鞘瘤通常生长缓慢,病程较长,有完整的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相对清楚。它可发生于身体的各个部位,如颅内、椎管内以及四肢等周围神经。不同部位的神经鞘瘤表现各异,例如颅内听神经鞘瘤,常以一侧耳鸣、听力下降起病;椎管内神经鞘瘤可压迫脊髓,引起一侧肢体感觉运动障碍等;四肢的神经鞘瘤多表现为局部的肿块,可伴有疼痛或感觉异常。在治疗方面,手术切除是神经鞘瘤的主要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