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典型的VIPoma三联征(水样腹泻、低血钾和低胃酸)以及血浆VIP明显高于正常可诊断。诊疗方案的制定需要定位诊断,即通过B超、内镜超声、CT、MRI以及生长抑素受体显像等方法可以确定肿瘤的部位、有无转移。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排除其他神经内分泌肿瘤,如促胃液素瘤、甲状腺髓样瘤等。
诊断依据
1、症状
水样腹泻、低血钾和低胃酸。
2、实验室检查
血浆VIP浓度高于正常上限。
3、定位诊断
腹部B超、CT、MRI可以明确肿瘤的位置并且判断有无肝脏转移。
4、病理诊断
手术中可以取切除的肿瘤组织做快速冰冻活检,以确定肿瘤的良恶性;术后可以通过免疫组化分析、特殊染色及电镜检查等手段做出更为精准的诊断与分型。
鉴别诊断
1、促胃液素瘤
促胃液素瘤也是胰腺内分泌肿瘤,发病率略高于VIPoma,有60%~70%恶性概率。其临床表现为上腹痛、腹泻,伴黑便。空腹血清促胃液素水平≥1000ng/ml时可确定诊断。有溃疡病术后复发、溃疡病伴腹泻时应怀疑此病。
2、甲状腺髓样癌
可伴有心悸、面色潮红、腹泻、血钙低等异常表现,与VIPoma的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但髓样癌位于甲状腺,可在颈部触及增大的肿块,无痛,质硬,活动性差。通过影像学手段如B超、CT、MRI、放射性核素扫描可与VIPoma鉴别。
3、类癌
是指发生于胃肠道的低度恶性的肿瘤。在类癌病程后期可以表现出与VIPoma相似的症状,如腹泻、面色潮红等。类癌患者尿液中5-羟吲哚乙酸常升高,24小时尿液测定结果超过50mg有确诊意义。通过肠镜或穿刺活检可以确诊。
黄斑瘤,这一术语涵盖了眼部和皮肤两种不同类型的瘤样病变。眼部黄斑瘤影响视网膜黄斑区,可能威胁视力;皮肤黄斑瘤则是皮肤表面的良性肿瘤,主要影响美观。眼部黄斑瘤,作为视网膜的一种病变,其成因复杂,可能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遗传因素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有关。患者常出现视力模糊、中央视觉丧失等症状,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治疗眼部黄斑瘤需要专业医生的评估,可能涉及药物治疗、激光治疗或手术等多种方法。皮肤黄斑瘤则主要表现为皮肤表面的黄色或橙色扁平肿块,由脂肪组织积聚而成
胃间质瘤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属于交界性肿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且可能发生于胃部以外的肠道部位,如小肠、结直肠等。胃间质瘤的形成涉及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比如长期接触有害物质,如亚硝胺、多环芳烃等,可能导致胃黏膜细胞受损,进而引发肿瘤。再比如遗传性基因突变,如KIT基因、PDGFRA基因等异常,也可能导致细胞生长和分裂失控,从而引发胃间质瘤。胃间质瘤的症状多样化,可能包括腹部不适、消化不良、出血、贫血、恶心和呕吐以及胃肠道梗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