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典型的VIPoma三联征(水样腹泻、低血钾和低胃酸)以及血浆VIP明显高于正常可诊断。诊疗方案的制定需要定位诊断,即通过B超、内镜超声、CT、MRI以及生长抑素受体显像等方法可以确定肿瘤的部位、有无转移。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排除其他神经内分泌肿瘤,如促胃液素瘤、甲状腺髓样瘤等。
诊断依据
1、症状
水样腹泻、低血钾和低胃酸。
2、实验室检查
血浆VIP浓度高于正常上限。
3、定位诊断
腹部B超、CT、MRI可以明确肿瘤的位置并且判断有无肝脏转移。
4、病理诊断
手术中可以取切除的肿瘤组织做快速冰冻活检,以确定肿瘤的良恶性;术后可以通过免疫组化分析、特殊染色及电镜检查等手段做出更为精准的诊断与分型。
鉴别诊断
1、促胃液素瘤
促胃液素瘤也是胰腺内分泌肿瘤,发病率略高于VIPoma,有60%~70%恶性概率。其临床表现为上腹痛、腹泻,伴黑便。空腹血清促胃液素水平≥1000ng/ml时可确定诊断。有溃疡病术后复发、溃疡病伴腹泻时应怀疑此病。
2、甲状腺髓样癌
可伴有心悸、面色潮红、腹泻、血钙低等异常表现,与VIPoma的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但髓样癌位于甲状腺,可在颈部触及增大的肿块,无痛,质硬,活动性差。通过影像学手段如B超、CT、MRI、放射性核素扫描可与VIPoma鉴别。
3、类癌
是指发生于胃肠道的低度恶性的肿瘤。在类癌病程后期可以表现出与VIPoma相似的症状,如腹泻、面色潮红等。类癌患者尿液中5-羟吲哚乙酸常升高,24小时尿液测定结果超过50mg有确诊意义。通过肠镜或穿刺活检可以确诊。
肠化即肠上皮化生,指胃黏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取代的病理现象,属于胃癌前病变。正常胃黏膜由胃腺上皮构成,长期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炎症刺激时,胃黏膜细胞会逐渐转变为具有肠黏膜特征的细胞,需通过胃镜活检和病理检查确诊。肠化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主要诱因,其引发的持续炎症会破坏胃黏膜屏障,促使细胞向肠型转化。胆汁反流、高盐饮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遗传易感性,也可能通过直接损伤胃黏膜或干扰修复机制参与其中
神经鞘瘤属于良性肿瘤。它起源于神经鞘的施万细胞,是神经系统较为常见的肿瘤类型之一。从肿瘤特性来看,神经鞘瘤通常生长缓慢,病程较长,有完整的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相对清楚。它可发生于身体的各个部位,如颅内、椎管内以及四肢等周围神经。不同部位的神经鞘瘤表现各异,例如颅内听神经鞘瘤,常以一侧耳鸣、听力下降起病;椎管内神经鞘瘤可压迫脊髓,引起一侧肢体感觉运动障碍等;四肢的神经鞘瘤多表现为局部的肿块,可伴有疼痛或感觉异常。在治疗方面,手术切除是神经鞘瘤的主要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