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镜检查加活检病理检查为大肠血管瘤诊断的主要方法。该病仅通过临床表现无法确诊,还需要进行血常规、便常规+潜血、凝血功能检查、同位素检查等实验室检查及气钡双重造影、腹部X线、腹部CT、选择性动脉造影等影像学辅助检查,进一步了解病变部位、大小等,为制订手术方式提供必要的信息。诊断该病需要排除肠道血管畸形、急性出血坏死性小肠炎、小肠恶性淋巴瘤。
诊断依据
1、症状
反复出现的无痛的便血为最常见症状,常可伴有腹痛、里急后重。长期出血者可有贫血表现。血管瘤体较大者可致肠套叠、肠梗阻、肠扭转等,并出现腹痛、呕吐等相应症状。病变弥漫者可出现全身凝血机制障碍,表现为血小板减少、凝血因子降低等。
2、体征
肛门部检查时肛周可见暗红色肿物隆起,腹压增高时更明显。排便时肿物可自肛门脱出,便后能还纳。直肠指诊可触及柔软、光滑、已被压扁而边界不清的肿块。反复出血者可见睑结膜、口唇、爪甲颜色苍白等贫血表现。下消化道大出血,可呈现失血性休克。
3、辅助检查
(1)结肠镜加病理检查是诊断的关键,结肠镜检查加活检为大肠血管瘤即可诊断,但活检容易出现大出血,一般慎用。
(2)血常规、便常规+潜血、凝血功能检查、同位素检查等实验室检查及气钡双重造影、腹部CT、腹部X线、选择性动脉造影等影像学检查可以帮助疾病的诊断。
鉴别诊断
1、肠道血管畸形
两者均会出现下消化道出血和贫血的表现,大肠血管瘤属于良性的血管团,常伴有肠梗阻、肠套叠等表现,但肠道血管畸形一般不伴有上述表现。内镜加活检以及选择性肠道血管造影可以鉴别。
2、急性出血坏死性小肠炎
两者均有腹痛、便血的临床表现。大肠血管瘤多发生在直肠,表现为反复出现的血便,病程较长,但急性出血坏死性小肠炎病变部位多在空肠,病程较短,很少复发。通过结肠镜检查可以鉴别。
3、小肠恶性淋巴瘤
两者均会出现腹痛、黑便,易伴发肠套叠、肠梗阻等。大肠血管瘤属于良性肿瘤,一般不伴有发热、消瘦等症状,小肠恶性淋巴瘤属于恶性肿瘤,常伴有消瘦、发热、乏力等表现。通过CT、超声以及组织活检可以鉴别。
1、毛细血管瘤
一般边界清楚,多无包膜,常呈孤立性斑块或隆起小结节。肿瘤组织有许多分化成熟、排列紧密的、腔小毛细血管组成,管壁薄,有一层内皮细胞和基底膜,内皮细胞发育较好,但间质中缺乏弹力纤维与平滑肌细胞。
2、海绵状血管瘤
该型血管瘤相对毛细血管瘤在临床上较多见,质软,压之瘤体褪色缩小。临床将其分为息肉型和弥漫扩张型,前者呈息肉样局部突起,直径不同,颜色紫暗,表面肠黏膜可见溃疡;后者常多发,呈弥漫性分布,大小形态不同,可累及相当长的肠管,往往累及肠壁各层,甚至穿透肠壁累及肠外周围器官、组织。
3、混合血
黄斑瘤,这一术语涵盖了眼部和皮肤两种不同类型的瘤样病变。眼部黄斑瘤影响视网膜黄斑区,可能威胁视力;皮肤黄斑瘤则是皮肤表面的良性肿瘤,主要影响美观。眼部黄斑瘤,作为视网膜的一种病变,其成因复杂,可能与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遗传因素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有关。患者常出现视力模糊、中央视觉丧失等症状,对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治疗眼部黄斑瘤需要专业医生的评估,可能涉及药物治疗、激光治疗或手术等多种方法。皮肤黄斑瘤则主要表现为皮肤表面的黄色或橙色扁平肿块,由脂肪组织积聚而成
胃间质瘤是一种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属于交界性肿瘤,在临床上较为常见,且可能发生于胃部以外的肠道部位,如小肠、结直肠等。胃间质瘤的形成涉及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比如长期接触有害物质,如亚硝胺、多环芳烃等,可能导致胃黏膜细胞受损,进而引发肿瘤。再比如遗传性基因突变,如KIT基因、PDGFRA基因等异常,也可能导致细胞生长和分裂失控,从而引发胃间质瘤。胃间质瘤的症状多样化,可能包括腹部不适、消化不良、出血、贫血、恶心和呕吐以及胃肠道梗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