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脂肪瘤为原发于心脏的良性肿瘤,肿瘤组织为成熟的脂肪组织构成,通常起源于心外膜和心包的脂肪。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肥胖、高龄有关。
基本病因
1、心脏脂肪瘤与染色体12q13~15基因易位、13q基因缺失以及6q21~23基因重组有关。
2、原发性心脏脂肪瘤起源于心肌中各种类型细胞增殖。
3、脂肪瘤有可能起源于Sondergaard凹槽(或Waterston凹槽)后面空间中的结缔组织,结缔组织通过心房壁逐渐内陷至右心房腔内。
危险因素
1、肥胖。
2、有心脏脂肪瘤家族史。
3、高龄。
神经鞘瘤属于良性肿瘤。它起源于神经鞘的施万细胞,是神经系统较为常见的肿瘤类型之一。从肿瘤特性来看,神经鞘瘤通常生长缓慢,病程较长,有完整的包膜,与周围组织界限相对清楚。它可发生于身体的各个部位,如颅内、椎管内以及四肢等周围神经。不同部位的神经鞘瘤表现各异,例如颅内听神经鞘瘤,常以一侧耳鸣、听力下降起病;椎管内神经鞘瘤可压迫脊髓,引起一侧肢体感觉运动障碍等;四肢的神经鞘瘤多表现为局部的肿块,可伴有疼痛或感觉异常。在治疗方面,手术切除是神经鞘瘤的主要治疗方法
母乳通常在产后2-3周开始消耗母体脂肪储备。不过,具体时间因人而异,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产后初期,母亲身体会优先利用孕期储存的糖原等能量物质来产生乳汁。随着产后身体机能的恢复,一般在产后2-3周,身体的激素水平逐渐稳定,新陈代谢也趋于正常。此时,如果母亲摄入的能量不足以满足乳汁分泌的需求,身体就会开始动员脂肪储备来提供能量。频繁哺乳会加速脂肪动员,因为婴儿每吸吮一次可刺激母体分泌催乳素和催产素,促进乳腺细胞分解脂肪供能。每日哺乳8-12次的母亲,脂肪消耗速度明显快于哺乳次数较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