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诊断

诊断

在非特异性病毒感染或免疫接种后,出现急性或亚急性脑和脊髓弥漫性损害的症状要高度警惕本病。脑脊液中细胞数轻度增多,脑电图广泛中度以上异常,CT或MRI发现脑和脊髓白质内多发散在病灶,特别是丘脑部位,有助于诊断。医生在诊断过程中,还应注意排查患者是否存在多发性硬化、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脊髓肿瘤等疾病。

鉴别诊断

1、多发性硬化(MS)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与首次发病的多发性硬化(MS)很难区别,其鉴别要点如下: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无性别差异;多有明确的前驱感染史或疫苗接种史;弥漫性脑损害的症状明显;MRI表现常为同期大量广泛两侧不对称的白质受损,常累及深部灰质,尤其是丘脑;脑脊液检查一般缺少寡克隆带。多发性硬化(MS)多见于成人,且女性多于男性;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一般无前期感染史,症状体征以病灶的神经功能损害为主,全脑受损症状不突出,多为不同时期局部性损害,一般位于深部白质,很少累及丘脑;脑脊液检查常为阳性。

2、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高热、抽搐多见,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相对较少见,脑脊液检查前者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滴度增高,病程中2次及2次以上抗体滴度呈4倍以上增加,且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MRI表现大脑颞叶、额叶的长T1、长T2异常信号,而ADEM则表现为弥漫性的长T1、长T2异常信号,以白质损害为主。

3、流行性乙型脑炎季节性发病,7~9月居多,虫媒传播。急性起病,表现为高热、头痛、抽搐和高颅压症状,可累及大脑、小脑、脑干和脊髓等多个部位。可表现全身中毒症状,周围血白细胞增高,以中性粒细胞居多。脑脊液早期以中性多形核白细胞为主,4~5天后可转为以淋巴细胞增高为主。发病后2周以后可检测出特异性抗体。MRI是对称性双侧丘脑、基底核病灶。

4、脊髓肿瘤脊髓肿瘤一般起病较慢,症状呈进行性加重,腰椎穿刺奎氏试验常不通畅,脑脊液蛋白明显升高, MRI可显示病变有占位效应。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类型

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依据临床症状和病变部位可分为以下几型:1、脑型首发症状为头痛、发热及意识模糊,严重者可出现迅速昏迷和去皮质强直发作,也可有痛性发作。

2、脑脊髓型可出现头痛、呕吐和脑膜刺激征等。

3、脊髓型可出现部分或完全性弛缓性截瘫或四肢瘫、传导束型感觉障碍、损害平面以下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等。

疾病相关 更多»
阑尾炎手术后能吃什么

阑尾炎手术指的是阑尾切除术,阑尾切除术后,患者的饮食需特别注意,以助于身体恢复。术后初期应以流食为主,随着病情恢复逐渐过渡到半流食、软食,最终恢复正常饮食。同时,合理用药也是促进康复的重要环节。一、食物方面1.术后初期(1-2天):此时肠道功能尚未完全恢复,应以流食为主,如米汤、果汁、菜汤等,避免牛奶、豆浆等容易产气的食物。这些食物能减轻肠道负担,提供必要的营养和水分。2.流食阶段(1-2天后):当肠道开始蠕动并出现排气后,可以逐渐过渡到半流食,如米粥、面条、馄饨等

姜成钢 副主任医师
足光散为什么不能用超过三次

足光散连续使用不宜超三次,因其可能过度刺激皮肤、破坏菌群平衡,不仅无法有效治疗,反而可能降低疗效,需严格遵循使用说明。足光散中的水杨酸、苯甲酸等有效成分,适量使用能发挥角质剥脱和杀菌作用,有效缓解足部瘙痒、脱皮等症状。然而,若连续多次使用,这些成分可能过度刺激皮肤,导致角质层过度脱落,使皮肤变得敏感脆弱,出现发红、瘙痒、疼痛等不适,甚至可能引发接触性皮炎。同时,足光散还会加剧皮肤水分流失,使皮肤变得干燥、粗糙,严重时出现干裂,增加感染风险

王霞 副主任医师
疾病专区 更多»
慢性病
糖尿病 高血压 冠心病 强直性脊柱炎 银屑病 癫痫
出汗
盗汗 自汗 冷汗 小儿多汗 产后多汗 手汗症
老年人疾病
糖尿病 高血压 冠心病 高血脂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