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根据患者有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和以后反复发作病史,以及骨感染的病史(开放性骨折、手术、火器伤等),再结合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所见,一般不难诊断。在诊断过程中,需与骨结核、硬化型成骨肉瘤、骨样骨瘤等疾病进行鉴别。
鉴别诊断
1、骨结核
不典型慢性化脓性骨髓炎需与骨结核相鉴别。骨干结核临床很少见,常合并其他部位结核,死骨及窦道形成比较少见,经适当非手术治疗容易痊愈。细菌学检查可帮助鉴别。松质骨发生结核后,骨组织发生坏死以溶骨性破坏为主,不易形成死骨,形成局部脓肿较多。X线片最初显示骨小梁模糊不清,呈一致的磨砂玻璃样改变,其密度比周围脱钙的骨质为高。而慢性化脓性骨髓炎以增生硬化为主,病灶易形成大块死骨。细菌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可确定诊断。
2、硬化型成骨肉瘤
硬化型成骨肉瘤无感染病史,发展较快,可表现为剧烈疼痛,夜间疼痛较白天重。血清碱性磷酸酶多高于正常值。X线鉴别要点是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的骨膜反应总是由轻变重,由模糊变为光滑;骨肉瘤骨膜大多由层次清楚、均匀、光滑变为模糊、残缺不全或厚薄不均,不是趋向修复,而是继续破坏,显示肿瘤对骨膜新生骨的侵犯。慢性化脓性骨髓炎不出现软组织肿块,亦无瘤骨产生;骨肉瘤则常有迅速增大的软组织块,出现放射状骨针、Codman三角征和绒毛样骨膜增生影像,软组织块内可见到肿瘤骨,必要时可做病理学检查,以确定诊断。
3、骨样骨瘤
骨样骨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良性肿瘤,以骨干部为好发都位。病变部位呈局部较广泛的骨皮质增厚,颇似慢性化脓性骨髓炎,但骨样骨瘤无脓肿死骨。皮质较光滑,皮质增厚呈一侧性,髓腔不对称变窄,骨增生区中心的瘤巢里圆形或卵圆形透明区,通常在1cm以下,罕有超过2cm者。
1、根据骨受累范围分类
(1)Ⅰ型:骨髓型骨髓炎,感染源位于骨内膜下。
(2)Ⅱ型:表浅型骨髓炎,有原发软组织病变,受累骨组织表面暴露。
(3)Ⅲ型:局限型骨髓炎,有边缘明确的皮质死骨形成,常兼有Ⅰ型和Ⅱ型的特点。
(4)Ⅳ型:弥漫型骨髓炎,累及整个骨结构。
2、化脓性骨髓炎根据感染途径分类
(1)血源性骨髓炎:致病菌由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性病灶,如上呼吸道感染、皮肤疖肿、毛囊炎、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等部位,经血液循环播散至骨骼。
(2)创伤后骨髓炎:如开放性骨折或骨折术后出现了感染。
(3)外源性骨髓炎:邻近
儿童如果出现慢性化脓性骨髓炎,基本上就是感染性疾病,也就是病原体入侵感染后引起的,引起全身系统功能损害,比如说严重的话就会引起败血症脓毒血症,比较轻微的就是体温升高,然后关节疼痛目前就需要通过抗菌素输液治疗,而且输液的时间比较久,需要骨髓里面病原体清除。
阑尾炎手术指的是阑尾切除术,阑尾切除术后,患者的饮食需特别注意,以助于身体恢复。术后初期应以流食为主,随着病情恢复逐渐过渡到半流食、软食,最终恢复正常饮食。同时,合理用药也是促进康复的重要环节。一、食物方面1.术后初期(1-2天):此时肠道功能尚未完全恢复,应以流食为主,如米汤、果汁、菜汤等,避免牛奶、豆浆等容易产气的食物。这些食物能减轻肠道负担,提供必要的营养和水分。2.流食阶段(1-2天后):当肠道开始蠕动并出现排气后,可以逐渐过渡到半流食,如米粥、面条、馄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