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基因层面的病因对阿尔兹海默症的影响较大。
1、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位于21号染色体的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基因、位于14号染色体的早老素1(PS1)基因、位于1号染色体的早老素2(PS2)基因突变与家族性阿尔茨海默病密切相关。其中携带有APP和PS1基因突变的人群几乎100%会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病,而携带有PS2基因突变的人群,发展为阿尔茨海默病的概率约为95%。
2、散发性阿尔茨海默病:具体病因不明,目前认为载脂蛋白E(APOE)基因最为有关。携带该基因的人群其患病风险增高。
危险因素:低教育程度、膳食因素、吸烟、女性雌激素水平降低、高血压、高血糖、高胆固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管因素等可能增加患病的风险。
发病机制
有关AD的发病机制,现有多种学说,其中影响较广的有β-淀粉样蛋白(Aβ)瀑布假说,认为Aβ的生成与清除失衡是导致神经元变性和痴呆发生的起始事件。家族性AD的三种基因突变均可导致Aβ的过度生成。而Dowm综合征患者因体内多了一个APP基因,在早年就出现Aβ沉积斑块,也从侧面证明了该学说。
另一重要的学说为tau蛋白学说,认为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影响了神经元骨架微管蛋白的稳定性,从而导致神经原纤维缠结形成,进而破坏了神经元及突触的正常功能。
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了神经血管假说,提出脑血管功能的失常导致神经元细胞功能障碍,并且Aβ清除能力下降,导致认知功能损害。除此之外,尚有细胞周期调节蛋白障碍、氧化应激、炎性机制、线粒体功能障碍等多种假说。
阿尔茨海默病是神经内科一种常见病,一般多发生于6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是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一般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早期可以应用改善脑代谢和改善血循环的药物,比如口服奥拉西坦,吡拉西坦,应用舒血宁和维脑路通,可能会延缓病情的进展。该病患者早期可以出现记忆力下降,以近记忆力下降明显,随着病情的加重,可能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晚期的患者,可以出现判断力,或者是认知能力完全丧失,常常会产生一些幻觉,或者是妄想。常常会不认识自己的配偶和老朋友,经常被镜子中自己的影像吓到,到最后患者可能会出现生活不能够自理,需要他人陪护。
观看语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