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功能不全的病因至今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黄体分泌孕激素不足、子宫内膜接受功能不良、子宫内膜上的孕激素受体(PR)异常等有关。
1、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脉冲频率过低
GnRH脉冲频率过低引起卵泡期(FSH)分泌不足和排卵期(LH)高峰降低,黄体期LH分泌不足和抑制素升高,都会影响卵泡发育;在卵泡发育过程中,雌激素分泌不足会影响FSH及LH受体合成,排卵期和黄体期LH分泌不足影响颗粒细胞黄素化,导致孕酮分泌降低,虽有排卵但影响黄体的发育。因此,卵泡发育异常最终可转变成黄体细胞缺陷。
2、甲状腺疾病
甲状腺疾病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简称甲亢)和甲状腺功能低下(简称甲低)可反馈性抑制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造成LPD。
3、子宫内膜细胞孕激素受体(PR)异常
子宫内膜细胞PR异常对黄体分泌的激素反应性低下,即使黄体功能正常,内膜发育也不良。
4.、泌乳素(PRL)升高导致LPD
PRL可参与LH的释放,影响卵巢黄体的发育及孕酮的合成分泌,LPD妇女高泌乳素血症(HPRL)的发生率为46%~70%。
5、子宫内膜异位症
微小和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孕妇女LPD包括大的和小的黄体细胞功能异常,与卵泡期雌激素和LH依赖性孕酮生成减少相关。
6、前列腺素分泌异常
子宫内膜可产生前列腺素,前列腺素分泌增加可导致黄体溶解、过早萎缩和孕激素生成减少。
7、高雄激素血症
多囊卵巢综合征和多毛症时,高雄激素血症通过抑制GnRH-Gn分泌,干扰卵巢排卵和性激素分泌,导致黄体功能不全、未破裂卵泡黄素化综合征(LUFS)、无排卵和不孕。
8、药物因素
药物因素包括氯米芬(CC)、促性腺激素、合成孕激素、前列腺素等。CC可抑制子宫内膜对孕酮的反应性,引起雌激素分泌与子宫内膜组织反应失同步化,不利于孕卵植人和胚胎发育。CC诱发排卵后,有20%~50%的患者发生LPD。CC可引起子宫内膜组织雌激素受体(ER)、PR的含量及功能异常,抑制ER生成,降低PR功能,导致子宫内膜分泌化不足。
促黃体生成素(LH)是由垂体前叶的促性腺激素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