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血虚
肝血虚的诊断

医生通常需要根据患者头晕眼花,视力减退,或夜盲,爪甲不荣,肢体麻木,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甚至闭经,面色口唇淡白,舌淡,脉细的临床表现,结合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以及等相应的辅助检查则可诊断。但诊断时需要与心血虚进行鉴别。

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以筋脉、头目、爪甲失养和血虚症状并见为诊断依据。以眩晕,视力减退、肢体麻木为主要表现。

2、辅助检查

血常规、肝功能、X线检查、B超检查等,有助于明确诊断。

鉴别诊断

肝血虚与心血虚

心主血脉,肝主藏血,血液之运行,调节,全赖心肝二脏的配合,一且肝血亏虚,心血也易因之不足。二者在临床表现方面也很相近,都有面色苍白或菱黄,唇甲淡白无华,眩晕,失眠,多梦,舌淡,脉细等血虚症状。但心血虚证还兼有心神失养的表现,如心悸、征仲、心烦易惊、健忘等症。而肝主筋,开窍于目,故肝血虚证多见两目干涩,视物不清,雀目,四肢麻木,爪甲不荣等。

疾病相关 更多»
脾虚先治肝还是先调脾

脾虚一般建议先治肝再调脾,中医认为肝与脾关系密切,肝气郁结或肝火过旺易克制脾土,导致脾虚加重,因此需先疏肝理气,再重点健脾以恢复运化功能。中医五行理论中,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为正常制约关系,但若肝气不舒,肝木过度克制脾土,会直接导致脾虚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乏力)。此时若单纯健脾,肝郁未解,脾虚易反复。因此需先通过疏肝缓解肝气对脾的压制,再配合健脾增强脾的运化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脾虚。若脾虚伴随明显情绪问题(如易怒、胸闷)、月经不规律或两胁胀痛,更需优先考虑疏肝

曾科学 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