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肠痉挛
婴儿肠痉挛的诊断

医生会根据患儿的既往病史,结合其临床症状及体征,再参考一系列检查如血常规、便常规、尿常规、腹部X线检查、胃肠钡餐检查、空气或钡剂灌肠检查等,即可明确诊断,还会注意与肠套叠、机械性肠梗阻、蛔虫病等相鉴别。

诊断依据

1、临床诊断标准

(1)症状开始和停止的年龄段<5月龄。

(2)由照料者反映,婴儿出现反复、长时间的哭闹、烦躁或易激惹,且均无明显原因、无法预防或解决。

(3)婴儿无生长迟缓、发热或生病的迹象。此处“烦躁"指间断的不良发声,并已被定义为“不完全像在哭,但又不清醒的行为”。婴儿的表现往往介于哭闹和烦躁不安之间,使得实践中难以区分这两种症状。

2、临床研究标准

(1)照料者主诉婴儿哭闹或烦躁不安7天内至少发生3次,每次持续3小时及以上,且由临床医生或研究者在电话或面对面的探视中观察到。

(2)研究组婴儿在总时长24小时的观察中,哭闹和烦躁的持续时间应≥3小时,且至少一次由前瞻性、持续24小时行为日记所记录。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非镇痛性、舒缓性动作,如有节奏的摇摆和轻拍(约每分钟1~3次)可以使放下后会很快恢复哭闹的婴儿安静下来,这样的安抚手法也支持肠绞痛的诊断。

鉴别诊断

1、肠套叠

两者均有阵发性腹痛,表现为患儿阵发性哭闹,间歇期可安静。但肠套叠起病4~12小时后排血便,为新鲜血液、粘液便或果酱样便;80%患儿可扪及腹部肿块;直肠腹部双合诊可扪清肿块,并常有手指染血;发病24~36小时内可行空气或钡剂灌肠,多可见套入的头部呈杯状影。而婴儿肠痉挛无以上特征。

2、机械性肠梗阻

两者均可出现患儿哭闹。但机械性肠梗阻常伴呕吐,吐出梗阻部位以上的胃肠内容物,有时可见肠型,可扪及包块,肠鸣音早期亢进,有气过水声。而婴儿肠痉挛无以上特征,主要通过X线检查进行鉴别。

3、蛔虫病

两者均可出现患儿腹痛、哭闹的表现。蛔虫病常有肠鸣音增强,腹软喜按,有时可触及易变的条索状包块,而婴儿肠痉挛无以上表现。可根据粪便检查、蛔虫排出史进行鉴别。

疾病相关 更多»
婴儿肠胀气一般持续到几个月

婴儿肠胀气通常可能持续到3至12个月,具体需结合宝宝月龄、喂养方式及健康状况综合判断。新生儿期(0-1个月)的肠胀气多因消化系统未发育成熟,吞咽羊水或空气导致,一般持续数天至一周,表现为肚子鼓鼓、哼哼唧唧,可能数小时缓解。1-3个月是肠胀气高发期,此时宝宝肠胃功能弱,易消化不良或肠绞痛,肠胀气可能持续2-3周,严重者超1个月;3-6个月随着肠胃功能发育,肠胀气逐渐缓解,但若辅食添加不当或过敏,可能再次引发,持续1-2周;6-12个月肠胀气较少见,但生病或饮食不规律时仍可能出现,持续几天至一周

陈晓玲 副主任医师
疾病专区 更多»
儿童疾病
手足口病 水痘 幼儿急疹 小儿肺炎 小儿感冒 小儿急性支气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