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底多间隙感染患者常出现口腔、面部的红肿、疼痛,症状的范围会逐渐扩散,皮肤会出现发硬、水肿等情况。患者还常出现舌运动不便、语言、吞咽和呼吸困难,患者有体温改变,如果没有进行有效的治疗,患者还会出现脓毒症、感染性休克等。不同类型的口底多间隙感染的症状也不完全相同,各有特征性表现。
典型症状
1、化脓性口底多间隙感染
早期常在某舌下区或下颌下区开始红肿和疼痛,继而很快扩散到整个口底、舌根、咽喉和上颈部软组织。局部表现为皮肤广泛性红肿、压痛、浸润发硬及可凹性水肿。口腔半开,舌下区肿胀,舌体被抬起,流涎,并伴有舌运动不便和语言、吞咽困难以及呼吸困难等症状。全身中毒症状十分明显。
2、腐败坏死性口底多间隙感染
除上述共同症状外,还有以下一些特点:常因机体抵抗力差,细菌毒性强,使感染的扩散更为迅速。炎症区的组织较僵硬、苍白,有可凹性水肿和皮下气肿,呈捻发音。常有舌根水肿,压迫会厌,易出现呼吸困难及窒息。患者多呈半坐位。因全身抵抗力差,全身中毒反应明显,甚至体温反而升不高(38℃),白细胞计数可以不高。更易发生严重的并发症。
3、凝固坏死性口底多间隙感染
较常见于儿童,多在麻疹、肺炎和中毒性肠炎之后发病,因炎症侵犯血管壁引起出血和小动脉栓塞而出现深褐色的组织凝固性坏死。坏死块脱落后,创面无脓,常露出下颌骨、肌肉、唾液腺等。
并发症
如窒息、脓毒症(旧称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心肌炎、纵隔炎等,危及生命。
胆囊萎缩并没有绝对“缩小到多小即算严重”的固定数值标准,但当胆囊长径小于3厘米、前后径小于1厘米,或胆囊几乎完全失去正常形态、仅剩薄层纤维组织时,通常提示病情较严重,需高度重视。胆囊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浓缩胆汁,正常成人胆囊长径约7-10厘米,前后径约3-4厘米。当胆囊因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长期刺激发生萎缩时,其储存和浓缩胆汁的能力会显著下降,影响消化功能。若萎缩至上述范围,往往意味着胆囊已失去正常生理功能,且可能伴随胆囊壁增厚、钙化,甚至存在癌变风险
喉镜的插入深度通常在0.4至20厘米,具体深度因检查类型、患者体型及检查目的而异。喉镜检查是耳鼻喉科常用的诊断手段,通过口腔或鼻腔插入喉镜,观察喉部、声带、会厌等结构的病变情况。间接喉镜检查时,医生将镜片置于舌根部,通过反射光观察喉部,无需深入喉腔,插入深度较浅。直接喉镜检查需将喉镜插入喉部,直接观察病变,插入深度一般在10至20厘米,具体取决于患者体型和检查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