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银屑病
外阴银屑病的治疗

治疗原则

本病难以根治,治疗仅能达到近期临床缓解效果。治疗方法包括全身使用免疫抑制剂、维A酸类、皮质类固醇激素、甲砜霉素、抗生素类药物等。局部可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霜涂擦。

药物治疗

1、全身治疗

(1)免疫抑制剂①甲氨蝶呤(MTX):适用于红皮型银屑病、脓疱型银屑病、关节病型银屑病以及寻常型银屑病等。②环孢素:可用于治疗脓疱型银屑病、关节病型银屑病及对常规治疗无效的泛发性斑块型银屑病。主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症状、尿路刺激症状、血压增高、乏力、肌颤等。③羟基脲:本药适用于广泛性、顽固性银屑病和脓疱型、红皮病型银屑病。副作用主要为骨髓抑制,偶有胃肠道反应、脱发、眩晕等。④雷公藤总甙:用于治疗银屑病及脓疱病型银屑病。副作用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和月经紊乱。饭后服用可减轻胃肠道反应。⑤他克莫司:全身治疗银屑病有效。

(2)抗生素类对于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及点滴型银屑病,伴有扁桃体炎及感染者,可用青霉素和红霉素。

(3)皮质类固醇激素常用药物如泼尼松,此类药物可改善银屑病的皮损,但不能阻止其复发。一般仅用于红皮病型、关节病型或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且使用其他药物无效者,寻常型银屑病不宜选用。临床上常用本品与其他疗法并用,以巩固或维持症状。

(4)甲砜霉素甲砜霉素用于治疗脓疱型银屑病具有见效快、疗效高、副作用小的优点,是目前治疗脓疱型银屑病的首选药物之一,可单独口服或合并皮质类固醇治疗。主要副作用有骨髓抑制及引起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5)维A酸类用于治疗各型银屑病,特别是红皮病型银屑病,局限性或泛发性脓疱型银屑病。此类药物的主要副作用为致畸胎,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不建议使用。服药期间可有唇、眼、鼻黏膜干燥,皮肤弥漫性脱屑、皲裂及瘙痒等不良反应。

(6)维生素制剂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D₂等药物皆可用于治疗银屑病。

2、外用治疗

(1)皮质类固醇激素常用药物如糖酸莫米松软膏、哈西奈德乳膏、氟轻松软膏等。其常见的副作用是用药部位出现萎缩,停药后可恢复。

(2)维A酸类一般为霜剂,其副作用为红斑、瘙痒及刺激,高浓度时可引起急性和亚急性皮炎。降低浓度后,疗效亦随之减低。

(3)他克莫司软膏他克莫司软膏对较小的斑块型银屑病及皱褶部位的银屑病有效。

其他治疗

免疫疗法: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适用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的银屑病患者。常用的方法包括:转移因子(TF)、冻干卡介苗素、疫苗疗法等。

疾病相关 更多»
糖尿病能吃芋头吗

糖尿病患者可适量吃芋头,但须严格把控食用量,因芋头含碳水化合物,过量摄入易致血糖波动,对病情控制不利。芋头作为一种营养丰富的根茎类蔬菜,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以及矿物质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成分。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芋头中的膳食纤维能够减缓食物在胃肠道的吸收速度,进而有效控制餐后血糖的急剧升高。同时,芋头所含的维生素和矿物质也有助于提升患者的免疫力,促进整体健康。不过,糖尿病患者在享用芋头时,必须注意控制食用量。芋头中含有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如果过量食用,会导致血糖水平上升

徐文明 副主任医师
糖尿病2型是什么意思

糖尿病2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由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水平升高。需通过综合管理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糖尿病2型的病因颇为复杂,既涉及遗传因素,也受环境因素影响。遗传因素使得某些个体对糖尿病具有更高的易感性。而环境因素,如长期保持不良的生活习惯、营养过剩、体力活动严重不足等,都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是糖尿病2型发病的两大核心机制。在疾病早期,糖尿病2型的症状可能并不明显。但随着病情的逐渐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多饮、多食、多尿以及体重下降等典型症状

徐文明 副主任医师
恐艾症和艾滋病的区别

恐艾症和艾滋病是两种不同的疾病,二者的区别分别有病理机制、症状、检测指标等,了解这些区别有助于大家更好的了解自身可能出现的情况。1、病理机制:恐艾症的病理机制主要涉及个体对艾滋病的认知偏差,患者由于缺乏正确的信息来源,可能会将正常现象误解为艾滋病的症状,从而产生过度担忧和恐慌的情绪。艾滋病则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免疫系统疾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主要攻击CD4+T细胞,导致免疫调节障碍和全面的免疫功能受损

刘赟 副主任医师
白血病吃什么好

白血病是一种造血系统的恶性肿瘤。可以选择高蛋白、富含维生素以及易消化的食物,合理的饮食有助于改善身体状况,支持治疗和恢复。同时,药物使用也需谨慎,可以遵医嘱服用抗生素以及补血药物。一、食物方面1.高蛋白食物:如鸡蛋、鱼类、瘦肉、豆制品等,有助于修复组织和增强免疫力。蛋白质是免疫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补充优质蛋白可提高机体抵抗力。2.富含维生素的食物:如新鲜蔬菜(菠菜、胡萝卜)和水果(橙子、猕猴桃),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A等抗氧化物质。抗氧化物质可中和自由基,减少细胞损伤,增强免疫功能

李燕郴 副主任医师
疾病专区 更多»
皮肤病
带状疱疹 毛囊炎 尖锐湿疣 手足口病 水痘 风疹
黑癣 叠瓦癣 癣菌疹 毛癣 脓癣 明癣
寄生虫病
蛲虫病 包虫病 蛔虫病 钩虫病 绦虫病 肝吸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