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包括牙龈增生症状出现的时间、病情的变化、既往的用药情况、其他口腔病史以及是否有过牙龈增生的经历,结合临床表现以及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做出诊断。药物性龈增生主要应与伴有龈增生的菌斑性龈炎和龈纤维瘤病相鉴别。
诊断依据
诊断要点为:
1、患者患有癫痛、高血压、心脏病或接受过器官移植,并有苯妥英钠、环孢素、硝苯地平或维拉帕米(原名异搏定)等的服药史。一般在用药后的三个月后即可发病。
2、增生起始于牙间乳头,随后波及龈缘,表面呈小球状、分叶状或桑葚状,质地坚实、略有弹性。牙龈色泽多为淡粉色。
3、若合并感染则有龈炎的临床表现,存在局部刺激因素。
鉴别诊断
1、伴有牙龈增生的菌斑性龈炎
是慢性炎症性肥大,有明显的局部刺激因素,多因长期接触菌斑所引起。龈增生一般进展缓慢,无痛。通常发生于唇颊侧,偶见舌腭侧,主要局限在龈乳头和边缘龈,可限于局部或广泛,牙龈的炎症程度较药物性龈增生和遗传性牙龈纤维瘤病明显。可通过临床表现以及病史进行鉴别。
2、龈纤维瘤病
可有家族史而无服药史。龈增生较广泛,大多覆盖牙面的2/3以上,以纤维性增生为主,可通过增生的表现以及病史进行鉴别。
牙龈瘘管通常无法自愈,必须通过专业治疗消除感染源后才能实现愈合。牙龈瘘管是牙龈与牙根周围骨质之间的异常通道,其形成与牙齿根尖周组织的慢性炎症密切相关。当龋齿、牙髓炎或牙周炎等疾病未及时治疗时,细菌会沿根管扩散至根尖周组织,引发持续炎症反应。炎症破坏牙槽骨和牙周膜后,脓液会穿透骨膜在牙龈表面形成瘘管。即使瘘管口暂时闭合,只要根尖周的感染病灶未彻底清除,炎症仍会反复发作,导致瘘管迁延不愈。治疗牙龈瘘管的核心在于控制感染源。临床需通过口腔检查、X线片或CBCT等影像学手段定位病灶牙,并实施根管治疗
牙龈发炎一般5-7天可能自愈,但若炎症较重或存在持续刺激因素,自愈时间可能延长,甚至需干预治疗才能好转。轻度牙龈发炎多由口腔卫生不佳、食物嵌塞或轻度机械刺激引起,如及时清洁口腔、去除刺激物,炎症可能在5-7天内自行消退。此时牙龈表现为轻度红肿、触碰易出血,无明显疼痛或脓肿。若炎症较重,或存在牙结石、不良修复体等持续刺激,或患者免疫力低下,自愈可能性降低,炎症可能持续加重,出现牙龈肿痛、溢脓、牙周袋形成等,此时需就医进行牙周洁治、局部冲洗上药,甚至口服抗生素,否则可能导致牙槽骨吸收、牙齿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