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孕妇先天体质虚弱或孕后将养失宜,如过度劳累、饮食不节、久病不愈等,以致濡养胎儿的胞脏虚损,胎儿未能获得足够的滋养,而引起生长迟缓。
基本病因
1、先天体质虚弱中医认为,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肾是生化支持人正常生理气血精液的主要脏腑。胎儿的正常发育主要靠母体气血精液的固摄与濡养,若母体先天气血虚弱或脾肾不足导致化生气血精液的功能较弱,则容易引起胞宫精亏血少,胎失所养,胎儿生长缓慢,出现胎萎不长。
2、过度劳累妊娠期间过度劳累,如孕后房事不节或经常熬夜等,容易损伤脾肾,而致肾气、、精血化源不足,使得胎失所养而生长迟缓,出现胎萎不长。
3、饮食不节
(1)孕妇偏食、妊娠剧吐等致摄入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不足,气血化源不足,以致影响胎儿生长发育。
(2)孕后过服辛辣食物、饮酒等可耗伤阴血,导致胚胎失于濡养,而发生胎萎不长。
4、疾病因素
(1)孕妇外感热毒之邪(如感染病毒等),会耗伤原本要滋养胚胎(胎元)的气血,使得胎元不仅要受热邪的影响,还要失去阴虚的濡养,进而出现生长迟缓。
(2)母体胞宫内有癥瘕(结块)会瘀堵气血运行的正常通道即冲任二脉,造成气血不调而影响胚胎受养。此外,若瘀滞日久则会损伤肾脏,而使胚胎不能得到充足的滋养,最终引起胎萎不长。
(3)孕妇长期患有慢性疾病,不仅耗伤气血,还会影响气血的生化。部分孕妇还会出现胎漏下血而引起气血不足,胎失所养,最终导致胎萎不长。
5、其他如过服辛热暖宫药物,会耗伤母体的阴血,使得胚胎无法得到充足的精血濡养而发生胎萎不长;多次妊娠导致母体虚弱,使得精血化源不足,胎失所养而生长迟缓,出现胎萎不长。
危险因素
1、孕妇年龄超过40岁,生化气血精液的功能开始逐渐变慢,容易致使胎失所养。
2、孕期接触放射线,则会增加出现胎萎不长的风险。
3、具有吸烟、吸毒等不良嗜好的孕妇,容易增加胎萎不长的风险。
顺产后再次怀孕的最佳间隔时间通常为18-24个月,但具体需结合产妇身体恢复情况、哺乳状态及医生评估综合决定,一般建议至少间隔一年以上。若产妇顺产后身体恢复良好,无贫血、盆底肌松弛等并发症,且未进行母乳喂养,通常可在一年左右考虑备孕;若产妇身体恢复较差,存在贫血、盆底功能障碍或持续母乳喂养,则建议间隔18-24个月,待身体完全恢复、营养储备充足后再怀孕。此外,若前一胎有妊娠并发症(如妊娠期高血压、糖尿病),需在病情稳定、医生评估安全后再计划二胎。顺产后,子宫、盆底肌及内分泌系统需要时间修复
怀孕后,胎心和胚芽通常在6-8周左右出现,但具体时间因人而异,受月经周期、排卵时间及胚胎发育速度影响。对于月经周期规律(28-30天)的孕妇,胚芽一般在孕5-6周形成,胎心在孕6-7周通过超声检查观察到,初期心率约为100-120次/分钟,随孕周增长逐渐加快。若月经周期较长(如35天以上)或排卵较晚,受孕时间推迟,胎心和胚芽的出现时间可能延后至孕8周左右。此外,经阴道超声较腹部超声能更早发现胚芽,最早可在孕5周观察到点状胚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