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瘘的病因有急性胰腺炎、胰腺手术、胰腺外伤等。这些原因可引起胰腺导管系统的完整性被破坏,导致胰液由生理途径外流。漏出的胰酶可腐蚀和消化周围组织,引起相应的症状。
基本病因
1、胰腺创伤
是胰瘘最常见的原因。主要是由于:
(1)胰腺受损后,尤其是钝性损伤所造成的胰腺挫伤、裂伤或挤压伤,胰腺组织实际损伤的范围往往较肉眼所见的为大。在治疗时容易忽略,残留的受损胰腺组织在术后可继续坏死,一旦累及胰管,则可发生胰瘘;
(2)手术时虽将所见到的受损胰管予以结扎,术后如继发感染,仍易发生胰瘘;
(3)损伤到大胰管或主胰管,如果胰管为正常大小,做胰管吻合较难获得成功,易发生胰瘘,如直接做外引流,术后也可能发生胰瘘。
2、急性坏死性胰腺炎
由于局部缺血和酶的消化作用使胰腺组织以及胰管发生坏死,坏死的胰腺组织经过手术切除或自行脱落后胰管外露,或胰体尾切除后,因组织感染不愈,使胰腺分泌持续由引流口流出,造成胰瘘。
3、胰腺手术
各种类型的胰腺手术均有可能损伤胰管,形成胰瘘。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有10%-25%发生胰瘘,是该手术最严重的并发症,亦是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多数系由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残留胰腺与消化道吻合的技术失误所致。其发生率和手术方式、残留胰腺的处理和胰管的粗细有关。
危险因素
1、年龄≥65岁;
2、伴有营养不良、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基础疾病;
3、术前高胆红素血症;
4、肥胖,体重指数(BMI)超过25kg/m2;
5、胰腺质地柔软、胰管细小;
6、急诊手术和术中失血量大。
胰腺癌并非绝对尽量不要动手术,但在某些情况下,手术可能不是最佳选择,这主要基于病情、患者身体状况及手术风险等多方面考量。1、病情进展:胰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确诊时多已进入中晚期,癌细胞可能已广泛扩散。此时手术难以彻底清除肿瘤,且可能因切除过多组织而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患者身体状况:胰腺癌患者常伴有营养不良、消瘦、乏力等症状,身体状况较差。手术对身体的创伤大,术后恢复困难,可能加重患者负担,甚至危及生命
胰腺癌可能具有一定的遗传性,但并非所有胰腺癌都会遗传。有胰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其患病风险相对较高,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遗传给后代。胰腺癌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遗传因素在胰腺癌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某些基因的突变和遗传变异,如BRCA1、BRCA2、PALB2等基因突变,会增加胰腺癌的发病风险。如果家族中有胰腺癌患者,尤其是直系亲属,那么个体患胰腺癌的风险可能会相应增加。然而,即使存在遗传因素,也不一定会导致胰腺癌的发生,因为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