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
胰腺瘘在治疗时首先要抑制胰腺分泌,包括体外营养支持、抑制胰酶活性和使用生长抑素类似物等措施。然后进行胰瘘的引流,包括各种经皮置管引流、手术引流和经内镜引流等。
一般治疗
1、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胰外瘘患者常见的水、电解质失衡表现是低钾、低钠与脱水,主要与这些物质丢失过多和补充不足有关。通过血生化监测,根据血钠浓度,适量补充3%的氯化钠,多可及时纠正。对于严重的低血钾患者,可通过微量泵经腔静脉补充氯化钾来纠正。
2、纠正患者的出血症状,可通过缝扎或剖腹的方式止血。
3、禁食、胃肠减压,可以减少胰液的分泌。
4、给予患者必要的营养支持,补充所需的热量和蛋白质,有利于患者恢复。
5、保持充分、有效的引流。
药物治疗
1、生长抑素
能抑制胰液的分泌,减少消化液对周围组织的消化腐蚀作用。
2、止血药物
可通过全身使用止血药物、局部使用凝血酶、去甲肾上腺素溶液冲洗局部出血不为等措施。
3、抗感染药物
医生会进行引流液或脓液的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培养结果尚无时会经验性使用抗生素,比如氨基苷类抗生素或头孢三代抗生素(头孢他啶、头孢曲松),联合甲硝唑。培养结果出来后会进行调整。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目的是使外漏的胰液重新进入肠道,只有很少的胰瘘患者最终选择手术治疗。胰瘘通过有效的非手术治疗和内镜治疗,大多数患者可以治愈,外科手术治疗主要是针对那些对保守治疗无效、不适合做内镜或内镜治疗不成功的患者。医生会根据患者病情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
1、瘘管(窦道)切除术(胰瘘切除术)
适用于瘘管细小、胰液流出道通畅的患者。术中应将痿管周围组织游离,在靠近胰腺处结扎瘘管后予以切除。
2、瘘管及远侧胰腺切除术
适用于瘘管开口端无狭窄或无梗阻的胰体、尾部较大的瘘管,瘘管周围粘连较重、完整分离瘘管有困难的患者。
3、胰腺瘘管与胃肠道吻合术
瘘管位于胰头或颈部,或者患者难以耐受手术时,可选择本手术方式。
其他治疗
内镜治疗作为一种侵入性较小的治疗方式,已广泛应用于良性胰腺疾病包括胰瘘。内镜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方式,其原理是ERCP不仅能够显示胰瘘口的位置、大小及流出道是否通畅,还可以在桥接胰管的破损处,通过支撑来减轻胰管的压力,使它萎陷最终愈合;还可以通过放置内支撑管、经鼻经胰管引流(ENPD)引出胰液,减少胰液从瘘口漏出,加速瘘口闭合。内镜治疗胰瘘与胰瘘的外科治疗相比,有疗程短、并发症少的优点。是非手术治疗失败时的一个很好的选择。
胰腺癌并非绝对尽量不要动手术,但在某些情况下,手术可能不是最佳选择,这主要基于病情、患者身体状况及手术风险等多方面考量。1、病情进展:胰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确诊时多已进入中晚期,癌细胞可能已广泛扩散。此时手术难以彻底清除肿瘤,且可能因切除过多组织而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2、患者身体状况:胰腺癌患者常伴有营养不良、消瘦、乏力等症状,身体状况较差。手术对身体的创伤大,术后恢复困难,可能加重患者负担,甚至危及生命
胰腺癌可能具有一定的遗传性,但并非所有胰腺癌都会遗传。有胰腺癌家族史的人群,其患病风险相对较高,但并不意味着一定会遗传给后代。胰腺癌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遗传因素在胰腺癌的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某些基因的突变和遗传变异,如BRCA1、BRCA2、PALB2等基因突变,会增加胰腺癌的发病风险。如果家族中有胰腺癌患者,尤其是直系亲属,那么个体患胰腺癌的风险可能会相应增加。然而,即使存在遗传因素,也不一定会导致胰腺癌的发生,因为环境因素和生活方式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