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肺不张由叶或段的支气管内源性或外源性的阻塞所致,阻塞支气管远端的肺段或肺叶内的气体被吸收,使肺组织塌陷,因此又称为吸收性肺不张。压迫性肺不张系因邻近肺组织出现病变,对其周围正常肺组织的推压所致,常见原因包括肿瘤、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肺气囊以及肺大疱。被动性(松弛型)肺不张是由胸腔内积气、积液、纵隔肿瘤、膈疝等原因导致胸腔压力变化,进而压缩肺组织导致肺不张。粘连性肺不张指肺泡壁内膜表面相互粘连,导致周围气道与肺泡的塌陷,形成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缺乏表面活性物质有关,此类肺不张主要出现在以下两种疾病: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透明膜病)以及肺栓塞。瘢痕性肺不张多来自慢性炎症,常伴有肺实质不同程度的纤维化。此种肺不张通常继发于支气管扩张、结核、真菌感染或机化性肺炎。盘状(线状)肺不张较为少见,其发生与横膈运动减弱(常见于腹腔积液时)或呼吸动度减弱有关。
1、阻塞性肺不张叶、段支气管部分或完全性阻塞可引起多种放射学改变,其中之一为肺不张。阻塞的后果与阻塞的程度、病变的可变性、是否有侧支气体交通等因素有关。引起阻塞的病变可在管腔内、外或管壁内。当气道发生阻塞后,受累部分肺组织中的血管床开始吸收空气使肺泡逐渐萎陷。在既往健康的肺脏,阻塞后24小时空气将完全吸收。因为氧气的弥散速率远远高于氮气,吸入100%纯氧的患者在阻塞后1小时即可发生肺不张。空气吸收后使胸腔内负压增髙,促使毛细血管渗漏,液体潴留于不张肺的间质与肺泡中,此种情况类似“淹溺肺”。但支气管的阻塞并非一定引起肺不张。如果肺叶或肺段之间存在良好的气体交通,阻塞远端的肺组织可以保持正常的通气,甚至在少见情况下还可发生过度膨胀。
(1)肿瘤性支气管狭窄支气管肺癌是导致气道阻塞的重要原因之一。肺内转移性肿瘤偶亦侵及支气管使其阻塞,但不易与支气管肺癌鉴别诊断,肾上腺样瘤为支气管内转移的常见原因。肿瘤转移时亦可因肿大的淋巴结压迫支气管而致肺不张。淋巴瘤亦可引起支气管阻塞和肺不张。Hodgkin淋巴瘤可在支气管内浸润引起肺不张。一些非Hodgkin淋巴瘤亦可引起肺不张,但一般见于疾病的晚期。支气管内良性肿瘤如支气管腺瘤、平滑肌瘤、纤维瘤、神经鞘瘤、软骨瘤、血管瘤、脂肪瘤等也可引起阻塞性肺不张。
(2)感染与炎症支气管结核是引起良性支气管狭窄的最主要原因。大多数病例肺不张发生于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由结核性肉芽组织及溃疡引起狭窄,病变愈合期也可出现纤维性狭窄。在原发性肺结核,支气管阻塞和肺不张主要由肿大的淋巴结在管外压迫所致。结肺真菌病特别是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菌病(ABPA)亦可引起支气管狭窄。大多数慢性炎症所致的支气管狭窄其原发病因常不明了,有时可能是由于管腔外的压迫所致。Wegener肉芽肿也可引起支气管狭窄和肺不张。
(3)黏液栓或黏液脓性痰栓临床上黏液栓或黏液脓性痰栓引起的支气管阻塞和随后的肺叶、段或全肺不张较为常见。神经疾患病人及胸部外伤患者由于呼吸肌无力、胸廓活动能力受限或昏迷状态,肺清除分泌物能力下降,易形成黏液栓而致肺不张。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性化脓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支气管扩张以及肺囊性纤维化病患者细支气管内形成黏稠的黏液栓亦可引起段或叶的不张。
(4)异物吸入主要见于婴幼儿,常见吸入物为花生、瓜子、糖果、鱼刺、笔帽等等,偶见于戴义齿或昏迷、迟钝的老年人。面部创伤,特别是车祸伤,可吸入碎牙。
(5)支气管结石较为少见,系由支气管周围的钙化淋巴结穿破支气管壁形成,常见的病因为肺结核和组织胞浆菌病。
(6)邻近结构异常邻近结构异常压迫支气管也可引起肺不张,如动脉瘤、心腔扩大(特别是左心房)、肺门淋巴结肿大、纵隔肿瘤、纤维化性纵隔炎及纵隔囊肿。外源性压迫最常见为支气管周围肿大的淋巴结,其中右侧中叶最常受累。引起淋巴结肿大的疾病主要为结核,其次为真菌感染、淋巴瘤、转移性肿瘤。
2、非阻塞性肺不张
(1)压迫性肺不张压迫性肺不张是指因肺组织受其邻近的肺部扩张性病变的推压所致,包括肺内肿瘤、肺大疱、肺气囊肿。压迫性肺不张往往较局限,较轻微或为不完全性,不张部位位于肺部病变周围。
(2)被动性肺不张胸腔内占位性病变可推移挤压肺组织使其不张,此种不张一般较轻微或为不完全性,但偶可为完全性肺萎陷。胸腔内病变有胸腔积液、脓胸、气胸及胸腔内肿瘤。腹部膨隆亦可使膈肌上抬挤压肺脏如过度肥胖、腹腔内肿瘤、肝脾长大、大量腹水、肠梗阻以及怀孕等。
(3)粘连性肺不张粘连性肺不张是由于表面活性物质不足而致肺容量减少,表面活性物质产生不足或活性下降常见于透明膜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肺栓塞也可能导致肺不张。其产生机制目前还不明确,目前认为是肺动脉栓塞发生后数小时内肺泡表面活性物质耗竭,结果肺容积和肺顺应性降低,从而继发肺不张。
(4)瘢痕性肺不张大多数瘢痕性肺不张继发于慢性炎症过程,如结核、真菌感染、矽肺、煤尘肺、石棉肺、支气管扩张、矿物油肉芽肿和慢性非特异性肺炎(机化性肺炎),其中结核导致的瘢痕性肺不张最为常见,慢性炎症伴有明显的纤维化,可引起受累肺叶的皱缩和容量减少,此种情况下肺容量的减少较其他类型的肺不张更为严重。硬皮病和其他结缔组织疾病亦可引起肺内的纤维化和瘢痕性肺不张。
(5)圆形肺不张圆形肺不张为一种特殊类型肺不张,一般位于胸膜下肺基底部呈圆形或椭圆形,其下方有支气管或血管影延伸到肺门,形似“彗星尾”常可见邻近的胸膜与叶间裂增厚。产生机制为脏层胸膜或小叶间隔纤维变性及增厚,胸膜内陷,肺组织不能充分复张,常见于石棉性胸膜炎。
(6)盘状肺不张盘状或碟状肺不张为局部亚段肺不张,呈线状,位于横膈上方,几乎总是延伸到胸膜,常呈水平方向,但有时可呈斜或垂直的方向,这种肺不张的厚度自数毫米至1cm以上,宽2~6cm,表现为盘状或碟状阴影,随呼吸上下移动。常见于腹腔积液或过度肥胖时橫膈运动减弱,或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动度减弱时。
(7)坠积性肺不张肺脏存在重力依赖部分和非重力依赖部分,重力依赖部分的减少提示有肺组织灌注增加与肺泡通气下降。直立位时呼吸末肺尖与肺底肺泡容积梯度约为4∶1,平卧时其比例约为2.5∶1,重力梯度可在某些情况下参与肺不张的形成,如长期卧床的病人,呼吸过于表浅,黏液纤毛输送系统受损,以及肺重量增加的疾病如肺炎、肺水肿与肺充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