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裂
腹裂的治疗

治疗原则

产后新生儿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因为肠管长时间直接暴露于体外,体液丧失、体温下降可致水和电解质紊乱,肠管血供障碍可致肠穿孔或坏死。如果产前经B超确诊,产后立即手术能提高手术治愈率。新生儿转运过程中注意保暖和保护肠管,手术过程中应避免感染。急性期治疗

医生首先会判断患者是否有危及生命的情况,先稳定生命体征。其次针对症状由重到轻进行处理。

1、呼吸、循环的支持

对口唇青紫者给予氧气吸入,呼吸微弱者给予呼吸兴奋剂,抢救出现的循环衰竭。

2、皮肤体温低

将患儿置于40℃左右温水中复温。

一般治疗

1、保暖

患儿因患儿肠管直接暴露于体外,热量丧失很快。另外该病多见于早产儿,其脂肪组织发育不良及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全,易使体温低下而加重病情,所以要重视保暖。入院后立即置暖箱,通过调节温箱维持患儿体温在36.5℃-37.0℃,外出检查及入手术室途中均注意保暖。

2、保护外露肠管

将肠管提离腹壁,用无菌温生理盐水纱布覆盖外露肠管,外层加干纱布包裹,注意防止肠管发生扭曲和绞窄,在敷料外再覆盖柔软透明的塑料膜,既防止热量丧失,又可防止肠管水分蒸发后干燥、污染和被机械损伤。用安慰奶嘴安抚患儿,减少哭闹及躁动,并适当约束其双手,防止因躁动而抓伤暴露的肠管。变动体位时注意肠管不被受压扭曲,避免影响肠管的血液循环。

3、营养支持

患儿经过麻醉、手术、禁食等过程,机体代谢处于高分解状态,不利于术后康复,应给予静脉营养支持,改善机体营养,促进伤口愈合。

药物治疗

静脉输注抗生素(头孢菌素或青霉素)预防和控制感染,术后敷料可用外用抗生素(莫匹罗星)。

手术治疗

根据膨出器官-腹腔的比例、膨出器官情况来选择手术方式,常用术式有以下3种:

1、一期修补术

该术式为常用术式。首先彻底冲洗和消毒脱出肠管,清除肠管表面纤维素膜,沿缺损上端扩大切口,解剖腹壁各层,依次还纳肠管,分层缝合腹壁。

2、二期修补术

该术式在延长腹壁裂口后,将皮肤直接覆盖于肠管上面进行缝合,形成腹壁疝,待患儿腹腔容积扩大后再次手术切除多余皮肤,分层缝合腹壁,由于肠管直接与皮肤接触,可造成严重黏连,再次手术较为困难,已很少使用。

3、分期硅胶袋修补术

该术式其他步骤同一期修补术,是治疗一期修补术无法完成的严重新生儿腹裂的首选方法。不必解剖腹壁各层,将脱出肠管套入硅胶袋,袋口的弹簧圈直接嵌入腹部裂口边缘,术后逐渐挤压硅胶袋肠管分期复位,复位后再次手术缝合腹壁各层。

疾病相关 更多»
骨裂尽量不要走动还是静养

骨裂患者应尽量避免走动,以静养为主,这是促进愈合、预防并发症的关键措施。骨裂虽属不完全性骨折,但骨骼连续性已受损,此时走动或过早活动会显著增加风险。负重或肌肉收缩可能导致骨折断端微动,进而引发疼痛加剧、肿胀加重,甚至造成骨折移位或二次损伤。若骨裂位于关节附近,不当活动还可能诱发关节僵硬,影响未来功能恢复。对于严重骨裂或粉碎性骨折,过早负重甚至可能引发延迟愈合、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等长期并发症。静养期间需严格遵循制动原则,通过石膏、支具或支具固定骨折部位,为骨骼修复提供稳定环境

吕海 主任医师
轻微骨裂17天的表现

轻微骨裂17天时可能处于骨痂初步形成期,典型表现包括疼痛减轻但仍有压痛、局部肿胀逐渐消退、活动受限改善但仍需保护、按压时存在异常活动感、皮肤可能出现淤青或色素沉着等现象。1、疼痛减轻但仍有压痛骨裂后17天,急性炎症期已过,疼痛程度较初期明显下降,但局部按压或轻微用力时仍会引发刺痛,提示骨折部位尚未完全愈合。2、肿胀逐渐消退但未完全消失软组织损伤引起的水肿在1-2周内达到高峰,第17天时肿胀范围缩小、皮肤紧绷感减轻,但可能残留轻度肿胀

陈镇秋 主任医师
疾病专区 更多»
胃病
慢性胃炎 胆汁反流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 急性单纯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 小儿胃炎
腹泻
细菌性痢疾 阿米巴痢疾 轮状病毒肠炎 病毒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 大肠杆菌性胃肠炎
大便
黑便 果酱样大便 柏油便 大便灰白 恶臭便 大便色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