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医生根据体格检查,触诊可扪及颅骨缺损不难诊断。诊断过程中会建议做头部CT、头部MRI以清楚地显示颅裂的部位、大小、膨出的内容以及是否合并脑发育不全、脑积水等。医生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排除隐形脊柱裂、狭颅症、颅底陷入症等疾病。
鉴别诊断
1、脊柱裂
脊柱裂为棘突及椎板缺如,椎管向背侧开放。好发于腰骶部,也可出现局部肿块以及脊髓、神经受损表现。通过脊柱三维 CT可显示骨缺损的形式,MRI显示脊柱裂的细节,可与颅裂鉴别诊断。
2、狭颅症
狭颅症亦称颅缝早闭或颅缝骨化症。由于颅缝过早骨化,导致颅腔容积减小、形态异常,不能适应脑的正常发育,临床上以单个或多个颅骨骨缝早闭为特征。通过颅骨X线平片,可发现骨缝过早消失,代之以融合处骨密度增加,并有脑回压迹增多、鞍背变薄等颅内压增高征象,通过三维 CT可以多角度显示颅骨形态,皆可与与颅裂鉴别诊断。
3、颅底陷入症
颅底陷入症的主要特点是枕骨大孔周围的颅底骨结构向颅内陷入,枢椎齿状突高出正常水平,甚至突入枕骨大孔;枕骨大孔的前后径缩短和颅后窝狭小,因而使延髓受压和局部神经受牵拉。通过在X 线颅骨侧位片上,测量 Chamberlain 线(硬腭后缘与枕骨大孔后上缘连线,正常者枢椎齿突低于此线,若齿突高出此线3mm 以上,即为颅底陷入)等可与颅裂鉴别诊断。
1、按有无颅腔内容物膨出分为隐性颅裂、显性颅裂。
(1)隐性颅裂
只有颅骨缺损而无颅腔内容物的膨出。
(2)显性颅裂
又称囊性颅裂或囊性脑膜膨出,根据膨出物的内容可分为脑膜膨出、脑膨出、囊状脑膜脑膨出、囊状脑膨出。
①脑膜膨出:内容物为脑膜和脑脊液。
②脑膨出:内容物为脑膜和脑实质,不含脑脊液。
③囊状脑膜脑膨出:内容物为脑膜、脑实质和部分脑室,脑实质与脑膜之间有脑脊液。
④囊状脑膨出:内容物为脑膜、脑实质和部分脑室,但在脑实质和脑膜之间无脑脊液存在。
2、按部位可分为后颅裂、前颅裂。
(1)后颅裂
包括
颅裂是指颅骨的先天性缺损,多发于头颅的枕部,偶见于鼻根部和前颅窝底部。颅裂又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前者是只有简单的颅骨缺失,没有隆起的包块;后者却有隆起的包块,所以也称之为囊性颅裂。本病一般会表现为头痛、发热、眩晕等神经症状,主要治疗就是以手术治疗为主,另外还有多种诊断手段,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种:
1、观察体征诊断
如果出现颅裂的疾病可以通过身体出现的一些特征来判断病情。首先,婴儿在出生的时候就可以发现枕部中线或者鼻根部的膨出物有搏动的现象,表面是皮肤或者薄膜样结构覆盖的。孩子在哭闹的时候搏动张力会增加或者扩大,表明膨出物已经与颅内相通了。如果只是单纯的...
观看文章颅内缺血灶是指在头颅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中发现脑组织内存在局部缺血的区域,即该区域的脑组织因血液供应不足而发生缺氧、坏死等改变,多为脑部小血管病变导致,可能预示着脑血管疾病的潜在风险。颅内缺血灶患者在影像学检查中,会发现脑部有局部的低密度或异常信号区域。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动脉硬化、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都可能导致颅内缺血灶的形成。多数颅内缺血灶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或偶然检查中发现。但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记忆力减退、肢体麻木或无力等轻微症状
轻微骨裂10天一般不建议上班,此时尚未完全愈合。骨裂后10天骨折断端刚形成纤维性骨痂,骨骼稳定性差,无论是体力劳动需肢体负重,还是久坐工作日常活动,都可能牵拉、挤压伤处,导致骨痂断裂、错位,引发疼痛肿胀加剧,严重影响愈合进程。并且个体恢复速度虽受年龄、营养、健康状况影响,但即便恢复能力强,10天也难以达到正常工作所需的愈合程度。建议严格遵循医嘱,定期复查,待达到临床愈合标准后再考虑复工,以免因过早工作引发并发症,得不偿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