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
颅裂的治疗目的是关闭颅裂处的缺损,切除膨出的肿块,将膨出的脑组织复位,整复皮肤、兼顾外观。医生会根据病因、临床症状、病理改变等给予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患者需要尽早手术。
对症治疗
1、维持正常体温
保持病室安静清洁、空气新鲜。维持病室温度为18-20℃、湿度50%-60%。高热患儿需卧床休息,采取适当降温措施,降低脑的耗氧量,防止发生惊厥。
2、及时补液
鼓励患儿多饮水,保证机体液量的需求,必要时静脉补液,并记录液体出入量。
3、保持呼吸道通畅
对呕吐频繁患儿应使其头偏向一侧,呕吐后要及时清除呕吐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造成误吸和吸入窒息。急性期治疗
患者并发脑膜炎时,颅内压高者可脱水降颅内压,高热者使用物理降温或使用退热剂。癫痫发作者给予抗癫痫药物以终止发作。
手术治疗
1、硬脑膜修补和头皮缝合
若颅裂、颅骨缺损位于颅盖,可暂不修补,只需修补硬脑膜和缝合头皮。
2、脑脊液分流术
脑脊液分流术降低颅内压,有脑积水者,需先作脑脊液分流术再进行后续手术。
3、开颅手术
颅裂位于颅底部者,常需开颅修补颅骨裂孔及硬脑膜。
骨裂患者应尽量避免走动,以静养为主,这是促进愈合、预防并发症的关键措施。骨裂虽属不完全性骨折,但骨骼连续性已受损,此时走动或过早活动会显著增加风险。负重或肌肉收缩可能导致骨折断端微动,进而引发疼痛加剧、肿胀加重,甚至造成骨折移位或二次损伤。若骨裂位于关节附近,不当活动还可能诱发关节僵硬,影响未来功能恢复。对于严重骨裂或粉碎性骨折,过早负重甚至可能引发延迟愈合、不愈合或畸形愈合等长期并发症。静养期间需严格遵循制动原则,通过石膏、支具或支具固定骨折部位,为骨骼修复提供稳定环境
轻微骨裂17天时可能处于骨痂初步形成期,典型表现包括疼痛减轻但仍有压痛、局部肿胀逐渐消退、活动受限改善但仍需保护、按压时存在异常活动感、皮肤可能出现淤青或色素沉着等现象。1、疼痛减轻但仍有压痛骨裂后17天,急性炎症期已过,疼痛程度较初期明显下降,但局部按压或轻微用力时仍会引发刺痛,提示骨折部位尚未完全愈合。2、肿胀逐渐消退但未完全消失软组织损伤引起的水肿在1-2周内达到高峰,第17天时肿胀范围缩小、皮肤紧绷感减轻,但可能残留轻度肿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