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怀疑为憩室病,首先是获得详细的病史,进行身体检查,其次是进行临床评估,包括单独的实验室检查,可结合CT或结肠镜检查,作为诊断或排除憩室病最准确的影像学检查。CT或CS的选择取决于患者的喜好、年龄、临床状况和结直肠癌等危险因素。只有当CT不可用时,才可以考虑钡灌肠。医生需排除结肠癌、阑尾炎等相似疾病。
诊断依据
1、症状
单纯的憩室病一般不引起症状,发生憩室炎和憩室出血时可引发腹痛、便秘、消化道出血等症状。
2、体征
下腹部可有压痛和肌紧张。
3、辅助检查
(1)钡灌肠可见肠壁不整齐及肠腔外钡影。
(2)选择性肠系膜上或下动脉造影明确憩室出血部位。
(3)CT扫描可发现结肠旁多发环形、“C”形高密度影或薄壁小气囊, 直径多小于1cm。
鉴别诊断
1、结肠癌
结肠癌与憩室病有较多相似之处,均随年龄增大而发病率增加,可发生在任何结肠部位,乙状结肠多发;临床症状相似,如大便习惯改变、下腹痛、均可引起梗阻或穿孔;临床病程均较隐匿,均可引起出血。但憩室炎腹痛较剧烈,伴有发热、白细胞增多;结肠癌出血是潜血阳性或少量出血,而憩室病出血可少量、中等量或大量出血。可通过结肠镜等检查辅助鉴别。
2、阑尾炎
乙状结肠的憩室炎位于右下腹时,可出现类似阑尾炎症状,但阑尾炎较憩室炎更为常见,多有转移性腹痛的特点。如果不排除阑尾炎,需进行手术探查,如发现有憩室炎,通常一并切除。因此,遇到右下腹疼痛而病因不明确时,可行CT扫描以排除憩室炎。
3、消化道出血
憩室出血时,症状类似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如经直肠排出大量鲜红血液,常伴有低血容量休克表现,应仔细鉴别。询问病史,并通过体检、留置胃管、胃镜等检查,可排除上消化道出血。先天性血管发育不良、动静脉畸形、毛细血管扩张症、血管病等为下消化道出血病因。憩室病并发大出血,CT扫描和结肠镜检有助于诊断,但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在急性出血时是最可靠、最有确诊意义的检查,根据造影血管走行、分布、造影剂是否外溢和肠管显影判断病灶位置,可鉴别憩室、肿瘤和血管畸形。
基于症状的类型分类:
1、单纯性憩室病(SUDD)
被定义为由憩室引起轻度、复发性腹痛等轻度症状。
2、复杂性结肠憩室病(CDD)
指憩室病合并憩室炎或出血等并发症。
抑郁症并非一定是终身病,但存在复发风险,部分患者可能经历慢性或反复发作的病程。通过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多数患者可实现临床痊愈并维持良好社会功能,但仍有30%-50%患者可能经历病情反复。抑郁症的病程具有显著异质性。首次发作患者经系统治疗后,60%-70%可在6-12个月内达到临床痊愈。然而,抑郁症具有高复发率特征,未接受维持治疗的患者1年内复发率可达40%-50%,5年内复发率超过80%。复发风险与遗传易感性、残留症状、社会心理应激、治疗依从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艾滋病发热用抗生素治疗是否有效取决于发热原因。如果发热是由细菌性感染引起,用抗生素治疗可能有效;如果发热是由艾滋病病毒本身或机会性感染(如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用抗生素治疗通常没有效。当艾滋病患者发热是由细菌性感染引起时,抗生素治疗通常是有效的。因为抗生素能够针对细菌进行杀菌或抑菌,从而控制感染并缓解发热症状。在这种情况下,医生会根据感染部位和可能的病原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艾滋病患者发热若是由艾滋病病毒本身引起的,如病毒血症期,或是由机会性感染引起,抗生素治疗通常没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