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
肝著临床多表现为虚实夹杂之候。其病位主要在肝,涉及脾、肾两脏及胃、胆、三焦等腑。基本治法为清热利湿解毒,益气养阴补肾。治疗上宜注意辨别邪气在气与在血、病性的正虚与邪实,而选用补虚泻实、益气、行气、活血、健脾、补肾等治法。
药物治疗
1、肝胆湿热
(1)方药:茵陈四苓散加减。
(2)常用中药:茵陈、茯苓、猪苓、白术、泽泻。
(3)中成药:当飞利肝宁胶囊、垂盆草冲剂等。
2、肝郁气滞
(1)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2)常用中药:柴胡、白芍、川芎、香附、枳壳、甘草。
(3)中成药:慢肝解郁胶囊、疏肝片等。
3、肝郁脾虚:
(1)方药:柴芍六君子汤加减。
(2)常用中药: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柴胡、白芍、制半夏。
(3)中成药:逍遥丸、乙肝益气解郁冲剂等。
4、寒湿困脾
(1)方药:茵陈术附汤加减。
(2)常用中药:茵陈、白术、附子、干姜、炙甘草、肉桂。
5、瘀滞肝络
(1)方药:膈下逐瘀汤加减。
(2)常用中药:灵脂、川芎、丹皮、赤芍、乌药、延胡索、甘草、桃仁、红花、香附、枳壳。
(3)中成药:人参鳖甲煎丸、大黄蛰虫丸等。
6、肝肾阴虚
(1)方药:滋水清肝饮加减。
(2)常用中药:熟地、茯苓、丹皮、泽泻、山茱萸、山药、柴胡、白芍、酸枣仁、栀子、当归身。
(3)中成药:乙肝养阴活血冲剂、麦味地黄丸等。
手术治疗
部分重症患者可能需要进行肝移植手术治疗。
脾虚一般建议先治肝再调脾,中医认为肝与脾关系密切,肝气郁结或肝火过旺易克制脾土,导致脾虚加重,因此需先疏肝理气,再重点健脾以恢复运化功能。中医五行理论中,肝属木,脾属土,木克土为正常制约关系,但若肝气不舒,肝木过度克制脾土,会直接导致脾虚症状(如食欲不振、腹胀、乏力)。此时若单纯健脾,肝郁未解,脾虚易反复。因此需先通过疏肝缓解肝气对脾的压制,再配合健脾增强脾的运化能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善脾虚。若脾虚伴随明显情绪问题(如易怒、胸闷)、月经不规律或两胁胀痛,更需优先考虑疏肝
鹅蛋既非绝对伤肝也非直接护肝,其对肝脏的影响取决于食用量及个体健康状况,适量食用一般不会伤肝,过量或不当食用可能增加肝脏负担。鹅蛋富含优质蛋白质、卵磷脂及多种维生素,其中卵磷脂对肝细胞修复有一定辅助作用,适量食用可为肝脏提供营养支持;但鹅蛋蛋黄胆固醇含量较高,过量食用会使血液中胆固醇水平升高,增加肝脏代谢负担,尤其对高血脂、脂肪肝或肝功能不全者,可能加剧脂质代谢紊乱。此外,鹅蛋属高蛋白食物,若一次性食用过多,蛋白质分解产生的氨等物质需经肝脏代谢,也可能加重肝脏工作负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