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泻
泄泻的治疗

治疗原则

根据泄泻脾虚湿盛,脾失健运的病机特点,治疗应以运脾化湿为原则。但不同的证型又有其相对应的治疗原则,寒湿犯表证应散寒解表祛湿;寒湿困脾证应温中散寒,化湿止泻;肠道湿热证应清利肠道湿热;湿热蕴脾证应清利脾胃湿热;食滞胃肠证应消食导滞;肝郁脾虚证应疏肝解郁,理气健脾;脾胃气虚证应补脾益胃,涩肠止泻;脾肾阳虚证应温补脾肾,涩肠止泻。

药物治疗

1、方药治疗

(1)寒湿犯表证:藿香正气散加减,常用中药有藿香、大腹皮、紫苏、茯苓、白芷、陈皮等。

(2)寒湿困脾证:胃苓汤加减,常用中药有苍术、陈皮、厚朴、泽泻、猪苓、茯苓、白术等。

(3)肠道湿热证:葛根芩连汤加减,常用中药有葛根、黄芩、黄连等。

(4)湿热蕴脾证:黄芩滑石汤加减,常用中药有黄芩、滑石、茯苓、猪苓、大腹皮、白蔻仁等。

(5)食滞胃肠证:保和丸加减,常用中药有白术、苍术、厚朴、陈皮、莪术、砂仁等。

(6)肝郁脾虚证:痛泻要方加减,常用中药有白术、白芍、 陈皮等。

(7)脾胃气虚证: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中药有人参、茯苓、白术、砂仁、白扁豆等。

(8)脾肾阳虚证:附子理中汤加减,常用中药有附子、人参、干姜、白术等。

2、中成药

(1)寒湿犯表证:藿香正气胶囊。

(2)寒湿困脾证:参苓白术丸。

(3)肠道湿热证:甘露消毒丸。

(4)湿热蕴脾证:龙胆泻肝丸。

(5)食滞胃肠证:保和丸。

(6)肝郁脾虚证:逍遥丸。

(7)脾胃气虚证:补中益气丸。

(8)脾肾阳虚证:附子理中丸。

其他治疗

可用针灸的方法治疗。

1、寒湿犯表证选取神阙、天枢、大肠俞、上巨虚、阴陵泉、尺泽、曲池等,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取穴。

2、寒湿困脾证选取神阙、天枢、大肠俞、上巨虚、阴陵泉、水分、关元等,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取穴。

3、肠道湿热证选取神阙、天枢、大肠俞、上巨虚、阴陵泉、内庭、曲池等,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取穴。

4、湿热蕴脾证选取神阙、天枢、大肠俞、上巨虚、阴陵泉、水分、内庭等,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取穴。

5、食滞胃肠证选取神阙、天枢、大肠俞、上巨虚、阴陵泉、中脘、太冲等,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取穴。

6、肝郁脾虚证选取神阙、天枢、大肠俞、上巨虚、阴陵泉、足三里、太冲等,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取穴。

7、脾胃气虚证选取神阙、天枢、大肠俞、上巨虚、阴陵泉、足三里、中脘等,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取穴。

8、脾肾阳虚证选取神阙、天枢、大肠俞、上巨虚、阴陵泉、关元、命门等,伴随其他症状者,辨证取穴。

相关解析
李冬香 副主任医师

中医皮肤科 鹰潭市人民医院

泄泻吃什么药见药快

泄泻是常见的胃肠道疾病,可由饮食失调,脾胃虚弱,脾肾肾阳虚等引起。大便中有未消化的物质和水。腹泻发生后,可以吃肥儿粉,可以起到健脾,消食,消化不良等作用。对脾胃虚弱引起的腹泻有很好的治疗作用。主要与饮食不当有关。需要注意饮食,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多喝水。建议饮食清淡,避免吸烟和酗酒,避免辛辣和刺激性食物,多吃水果和蔬菜,多运动,避免熬夜,服用人参和健脾丸治疗,如果没有改善,需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观看语音
朱微微 主治医师

中医内科 安徽省立医院

慢性泄泻该吃什么药呢?

你今天拉肚子次数较多,应该与你饮食不洁有一定的关系。但多见于急性肠炎,可能是最近一两天饮食不洁,导致胃肠道细菌感染所致,所以才会突然拉肚子。这种情况服用消肠炎的药物很快就会好转的。不过如果最近一直有拉肚子现象,才考虑脾虚腹泻症状,可以服用健脾和胃的中药调理。

观看问答
疾病相关 更多»
泄泻什么意思

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两季多见。常因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劳逸失调或感受外邪等导致脾失健运,湿邪内生,脾病湿盛,可发为本病。西医认为,泄泻的发病机制主要为肠道功能紊乱,导致肠道的分泌、吸收和运动功能障碍,使肠黏膜通透性增加,大量肠液渗出而形成腹泻。此外,还可能与肠道感染、食物中毒、过敏反应、药物副作用等因素有关。本病的治疗原则为运脾化湿

陈柳丹 主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