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根据患儿的病史、典型症状及相关检查可以确诊。在诊断过程中,惊厥须与其他发作性疾病,如癔病性抽搐、晕厥、屏气发作等进行相鉴别。
诊断依据
1、突然发病,出现高热、神昏、惊厥、喉间痰鸣、两眼上翻、凝视,或斜视,可持续几秒至数分钟。严重者可反复发作甚至呈持续状态而危及生命。
2、可有接触传染病人或饮食不洁的病史。
3、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儿,脑脊液检查有异常改变,神经系统检查出现病理性反射。
4、细菌感染性疾病,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常增高。
5、必要时可作大便常规、头颅CT、MRI、X线检查、脑血管造影等有关检查。
鉴别诊断
1、在新生儿期,惊厥发作往往不典型,须与以下三种现象相鉴别
(1)颤抖:新生儿有时可出现颤抖,系一种大幅度、高频率及有节奏的运动。不伴有异常的眼或口、颊运动,可由刺激诱发,故与惊厥的幅度大小不等、低频率、无节奏抽动,不受刺激影响,并常伴有异常的眼或口、颊运动,较容易区别。
(2)活动睡眠期出现的眼球转动及呼吸不规则:正常新生儿的睡眠,约有一半时间处于活动睡眠期。常在入睡开始或将近觉醒时出现,眼珠在合拢的眼睑下转动,有节奏的嘴动,面部微笑或怪相,头部和肢体伸展或扭动,但在清醒后这些动作都消失并不再出现,故与惊厥易于区别。难于区别时,可借助于脑电图检查,活动睡眠期的脑电波正常。
(3)早产儿呼吸暂停:这种呼吸暂停一般持续20秒或稍久,常伴有心率减慢,而由于惊厥的呼吸暂停,则心率一般保持原状,并不减慢。
2、在婴幼儿期和儿童期,惊厥须与其他发作性疾病相鉴别
(1)癔病性抽搐:见于年长儿,女多于男,有情感性诱因,可表现为惊厥,常呈强直性,持续时间较长,不会发生跌倒和跌伤,无舌咬伤和大小便失禁,面色无改变,不发绀,心跳脉搏、呼吸、血压正常,眼球活动正常,瞳孔不扩大,对光反射正常,意识不丧失,无发作后睡眠,用精神暗示疗法能终止发作,而周围有人围观时不易停止发作。在情感因素下有再发倾向。
(2)晕厥:神经性暂时性脑血流减少可致晕厥,多在疲倦、神经紧张、恐吓等情况下发生,特别是突然站立时发生。发作时面色苍白、出汗、手脚发冷、心跳缓慢、血压下降、意识短暂丧失,甚至短暂肢体发硬、痉挛,当平卧后常会迅速清醒。通过病史、发作时表现,并通过脑电图检查等可做出相应的诊断。
(3)屏气发作:见于婴幼儿不如意或恐吓时,先有啼哭,后有屏气、呼吸暂停、发绀,甚至短暂强直或阵挛,发作1分钟左右自然终止,呼吸恢复,发绀消失,并再啼哭,随后入睡,发作频度不一。有发作先兆者,转移注意力后可中止发作。部分患儿年长后可发生晕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