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
1、中医认为,惊风的治疗以清热、豁痰、镇惊、熄风为治疗原则。
2、现代医学认为,惊厥治疗的原则是尽快控制发作、处理伴发情况、明确惊厥原因、预防惊厥复发。由于导致惊厥的原因比较多,且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明确病因。因此,医生会首先对给予药物以对症治疗,控制发作,尽量使患儿病情稳定。
药物治疗
1、止痉药物如果患儿的惊厥发作超过5分钟,医生可能会给其注射镇静药物,如地西泮。
2、退热药物对于高热的患儿,医生会及时给予退热药物,待体温恢复正常后停用。
3、脱水剂严重惊厥的患儿,尤其是惊厥持续状态,常常会继发脑水肿,医生可能会应用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
4、抗生素对于有细菌感染的患儿,医生会给予抗多种细菌的广谱抗生素,待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出来后,再调整用药。
5、其他低钙血症引起的惊厥,需要补充葡萄糖酸钙或氯化钙,直到血钙恢复正常。
中医治疗
1、急惊风
(1)风热动风证候:突然发热,头痛身痛,咳嗽流涕,烦躁不安,四肢屈伸不利,眼球上翻,牙关紧闭,舌红苔白,脉浮数或弦数。治法:疏风清热,熄风止痉。方药:银翘散加减,常用中药有金银花、连翘、薄菏、防风、蝉蜕、菊花等。
(2)气营两燔证候:起病急,高热,烦躁,口渴,想喝水,昏迷,抽搐,舌苔黄糙,舌质深红或绛,脉数有力。治法:清热凉血,熄风止痉。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常用中药有连翘、石膏、黄连、黄芩、栀子、知母等。
(3)邪陷心肝证候:高热,情绪烦躁,手足抽动,身体反复抽搐,颈部、背部僵直,四肢屈伸不利,眼球上翻,昏迷,舌质红绛,脉弦滑。治法:清心开窍,平肝熄风。方药:羚角钩藤汤加减,常用中药有羚羊角、钩藤、僵蚕、菊花、石菖蒲、川贝母等。
(4)湿热疫毒证候:起病急骤,突然高热,烦躁,说胡话,神志不清,反复抽搐,呕吐,腹痛,大便腥臭,或带脓血,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化湿热,解毒熄风。方药:黄连解毒汤加味,常用中药有黄芩泻、黄连、黄柏、山栀等。
(5)惊恐惊风证候:受惊后突然抽搐,大声惊叫,神志不清,四肢温度低,舌苔薄白,脉乱不齐。治法:镇惊安神,平肝熄风。方药:琥珀抱龙丸加减,常用中药有琥珀、朱砂、金箔、胆南星、天竺等。
2、慢惊风
(1)脾虚肝亢证候:精神疲惫,面色发黄,喜欢睡觉,不想吃饭,大便不成形且呈青绿色,时有肠鸣,四肢温度低,抽搐,无力,时而发作时而停止,舌淡苔白,脉沉弱。治法:温中健脾,缓肝理脾。方药:缓肝理脾汤加减,常用中药有党参、白术、山药、茯苓、桂枝、干姜、肉豆蔻等。
(2)阴虚风动证候:精神疲惫,心情烦躁,低热,手足心热,四肢屈伸不利或僵硬,抽搐时而严重时而较轻,大便干,舌绛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治法:育阴潜阳,滋肾养肝。方药:大定风珠加减,常用中药有阿胶、白芍、生地、麦冬、龟甲、鳖甲、西洋参等。
(3)脾肾阳虚证证候:精神萎靡,喜欢睡觉,面色苍白无光泽或面色灰暗,四肢冷,小便量少色清,大便不成型,抽搐时手足呈蠕动、震颤状,舌淡苔薄白,脉沉微。治法:温补脾肾,回阳救逆。方药:固真汤合逐寒荡惊汤加减。常用中药有人参、白术、茯苓、附子、肉桂等。
其他治疗
可采用针灸治疗。
1、急惊风发生惊厥时选取合谷、印堂、太冲、人中、内关、涌泉、百会。伴高热者取穴曲池、大椎、十宣放血。伴牙关紧闭取穴下关、颊车。
2、慢惊风选取内关、曲池、合谷、承山、太冲。伴牙关紧闭取穴下关、颊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