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型乙肝病情发展比较快,患者常常出现右上腹疼痛,不舒服,黄疸、厌油腻的东西,浑身乏力,食欲不振,需要及时的检查确诊和治疗,一般用抗病毒的药以及降脂保肝药,也要注意饮食调理,不能乱吃东西,不能吃有毒有害的食物和药物,要根据检查结果正确的治疗的。
重型乙肝指的是乙肝病毒长时间对肝细胞造成损伤,目前肝细胞已经有严重的损害,具体表现为检查肝功能时,肝功能中的胆红素,转氨酶甚至蛋白等等指标都已经发生了变化,此时是绝对需要及早抗病毒治疗的,另外在抗病毒的药同时可能也需要对损伤的肝脏,肝功能进行进一步的保肝降酶治疗。
重型乙肝是最严重的肝炎之一,其诊断有着严格的标准,如果治疗不及时或延误,后期恢复很差。建议到正规医院肝内科检查乙肝两对半、肝功能、凝血功能、乙肝病毒dna、给腹部内各部位做彩超。根据以上检查确定乙肝分期,确定治疗方案。这个病主要是需要支持治疗,基础治疗,及时预防并发症,病人卧床静养,进行护肝保肝治疗。
重型乙肝患者出现了全身性的黄疸,而且出现了腹水的现象,一般考虑有可能是肝脏出现了硬化,产生了纤维化的增生,就会产生肝脏缩小,压迫下腔静脉出现肝腹水的表现,同时全身性的黄疸,是由于肝脏的解毒功能下降就会出现黄疸,一般是有口服保护肝脏的药物来进行用药。
乙肝在一个屋一般不会传染,但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会发生传染,如接触到乙肝患者的血液或体液。乙肝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肝脏疾病,主要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等途径传播。在一个屋内生活,如果没有血液暴露、性接触或共用牙刷、剃须刀等可能导致血液接触的行为,一般不会传染乙肝。因为日常的生活接触,如共同进餐、共用卫生间、握手、拥抱等,并不会使乙肝病毒进入健康人的体内,所以通常情况下在一个屋生活是相对安全的
乙肝和艾滋都是严重的传染病,但两者的传播途径、病程特点有所不同,不能简单比较“谁更可怕”,需从多个维度客观分析。1、传播途径:乙肝和艾滋均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但乙肝病毒在体外存活能力较强,日常接触,比如共用剃须刀、牙刷,若未注意卫生也可能传播;艾滋病毒则较为脆弱,体外存活时间短,普通接触不易感染。2、病程特点:乙肝分为急性和慢性,部分急性患者可自愈,慢性患者需长期监测和治疗,若控制不佳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肝癌,但通过规范治疗,比如遵医嘱使用抗病毒药物可显著延缓病情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大于1000时,若同时存在肝功能明显异常、肝脏有纤维化或肝硬化迹象以及出现相关并发症等情况,则病情严重;若肝功能正常,肝脏形态结构无明显改变且无临床症状,一般病情相对不严重。当肝功能检查显示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大幅升高,胆红素异常,白蛋白水平下降等,说明乙肝病毒正在对肝脏细胞造成损害,引发了炎症反应,这种情况下病情较为严重。若肝脏超声、CT等检查发现有肝纤维化、肝硬化的表现,或者患者已经出现了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肝硬化并发症,表明肝脏功能已受到严重影响,病情危急
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不能等同于彻底治愈。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在肝细胞内形成稳定的病毒复制模板,即使血液中乙肝表面抗原检测呈阴性,该模板依然可能持续存在,导致病毒重新活跃复制,引发病情反复。目前医学上缺乏能够完全清除病毒复制模板的有效手段。乙肝表面抗原转阴,仅表明病毒外壳蛋白在血液中无法检出,并不代表病毒从体内彻底清除,肝脏也未必完全恢复正常状态。部分患者在表面抗原转阴后,肝脏仍可能存在慢性炎症损伤。此外,乙肝表面抗原转阴后,需持续监测相关指标
“245”阳性代表机体处于乙肝感染后的恢复状态,既不属于乙肝患者,也非乙肝病毒携带者。“245”阳性通常指乙肝五项检查中,乙肝表面抗体、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三项阳性,乙肝表面抗体是保护性抗体,阳性说明机体对乙肝病毒有免疫力;乙肝e抗体阳性,表明乙肝病毒的e抗原消失,病毒复制减弱;乙肝核心抗体阳性,提示曾感染过乙肝病毒。“245”阳性时,乙肝表面抗原为阴性,意味着体内不存在乙肝病毒的完整颗粒,不属于乙肝患者
对于乙肝病毒复制活跃、肝功能异常,且有较强免疫清除能力的患者,干扰素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选择。乙肝干扰素可以抑制病毒复制,调节免疫功能,有助于实现乙肝表面抗原转阴、e抗原血清学转换等,部分患者能获得较好的长期疗效,降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风险。此外,对于一些有生育需求的年轻患者,干扰素疗程相对固定,完成治疗后停药较快,相较于口服核苷类似物,在生育方面可能有一定优势。如果患者存在严重的基础疾病,如未控制的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精神疾病等,使用干扰素可能会加重病情,一般不建议使用
慢性乙肝服用恩替卡韦、替诺福韦酯、丙酚替诺福韦、干扰素类药物效果较好。1、恩替卡韦:是一种鸟嘌呤核苷类似物,能够通过抑制乙肝病毒多聚酶的所有活性,包括启动、逆转录负链合成、正链合成等环节,从而有效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其抗病毒作用强,耐药率低,长期服用可显著降低血液中的乙肝病毒载量,改善肝脏炎症,延缓疾病进展。2、替诺福韦酯:属于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在体内经过磷酸化后形成具有活性的二磷酸替诺福韦,可竞争性抑制乙肝病毒逆转录酶的活性,阻断乙肝病毒DNA链的合成
乙肝病毒携带者一般不能实现彻底治愈,但可通过有效治疗和管理达到临床控制,减少病毒复制,防止病情恶化。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能够完全清除乙肝病毒,患者体内的病毒难以被彻底清除。不过,对于部分乙肝病毒携带者,在特定情况下有可能实现病毒转阴,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大多数乙肝病毒携带者需要长期甚至终身接受治疗和管理。抗病毒治疗是核心手段,通过服用抗病毒药物,如核苷类似物或干扰素等,可有效抑制病毒在体内的复制,减少病毒对肝脏的损害,但需长期服药
乙肝即慢性乙型肝炎,患有慢性乙型肝炎的,通常是不可以献血的,为了避免病毒通过血液传播给受血者,这既是出于对受血者健康的考虑,也是对患者自身健康的负责。首先,从疾病传播的角度来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液中可能含有活的乙型肝炎病毒颗粒。如果这类患者献血,病毒很可能通过血液传播给受血者,从而增加受血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风险。这不仅对受血者的健康构成威胁,也违背了献血的基本原则——确保血液安全。其次,从患者自身健康考虑,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献血过程中可能会因紧张、劳累等因素导致病情波动或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