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合并低血糖的发生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胰岛素不当使用、降血糖药物用量过大、联合应用某些药物、食物摄入不当以及患者其他疾病等。
1、胰岛素相关
(1)胰岛素剂量过大:这常见于糖尿病治疗的初期和糖尿病的强化治疗期间,偶可见患者或医务人员的计算错误,一些患者因视力障碍偶也可导致剂量抽取错误。
(2)运动:在非糖尿病个体,运动可明显增加肌肉组织葡萄糖的摄取,其葡萄糖利用的增加可通过肝脏和肾脏等葡萄糖的产生增加来代偿,同时伴有B细胞胰岛素分泌的抑制,故一般不至于发生低血糖,但这种情况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不存在,如运动量过大未及时调整胰岛素常可因此导致运动后低血糖。
(3)不适当的食物摄取:注射胰岛素后患者未按时进食或进食减少是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的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4)注射部位局部环境变化:注射胰岛素后进行热水浴可促进胰岛素吸收,注射胰岛素过深进入肌肉组织,胰岛素吸收加速。
(5)糖尿病胃瘫痪:由于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胃排空延迟,常使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反复发生餐后低血糖。
(6)并发低皮质醇血症:1型糖尿病患者偶可合并原发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或并发腺垂体功能减退而导致血皮质醇水平降低,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且易发生低血糖。
2、口服降血糖药物
所有促进胰岛素分泌的口服降血糖药物(包括磺酰脲类和非磺酰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均可导致低血糖。
3、联合应用某些药物
许多其他药物与胰岛素或磺酰脲类药物联合应用可能增强胰岛素或磺酰脲类药物的降血糖作用而诱发低血糖,如乙醇、水杨酸盐、β受体阻滞剂等。
4、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因B细胞对葡萄糖刺激的感知缺陷,早期胰岛素释放障碍,导致餐后早期高血糖,胰岛素释放的高峰时间延迟且胰岛素的释放反应加剧,而常在餐后3~5h出现反应性低血糖,又称迟发性餐后低血糖。
抑郁症并非一定是终身病,但存在复发风险,部分患者可能经历慢性或反复发作的病程。通过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多数患者可实现临床痊愈并维持良好社会功能,但仍有30%-50%患者可能经历病情反复。抑郁症的病程具有显著异质性。首次发作患者经系统治疗后,60%-70%可在6-12个月内达到临床痊愈。然而,抑郁症具有高复发率特征,未接受维持治疗的患者1年内复发率可达40%-50%,5年内复发率超过80%。复发风险与遗传易感性、残留症状、社会心理应激、治疗依从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空腹血糖63mmol/L不正常,属于严重异常范围。正常情况下,成人空腹血糖应处于3.9~6.1mmol/L之间,若血糖值在6.1~7.0mmol/L之间,可诊断为空腹血糖受损,而63mmol/L远超这一标准,属于严重高血糖状态。出现如此高的空腹血糖值,可能是胰岛β细胞功能严重不足,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来调节血糖;也可能是存在严重的胰岛素抵抗,身体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性降低,导致血糖无法正常进入细胞被利用。此外,一些特殊疾病如乳糜泻等也可能引发这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