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会结合患者的病史、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诊断该病。诊断过程中,医生会根据不同情况建议患者做血液学检查、免疫学检查、病理检查、影像学检查、心电图等来帮助进行鉴别、诊断。同时,还需要排除旋毛虫病、嗜酸粒细胞性筋膜炎等疾病。
诊断依据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1996制订的诊断标准如下。
1、典型的临床表现(病程中的某一阶段有影响日常活动的弥漫性肌痛)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1000×106/L。
2、有多系统累及,如皮肤、外周神经、关节、肺部病变或肺动脉高压。
3、除外感染、肿瘤等其他可以引起嗜酸粒细胞升高的疾病。
鉴别诊断
1、旋毛虫病
旋毛虫病是旋毛虫寄生于人体组织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人因进食含有活旋毛虫包囊的肉类或肉制品而感染。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眼睑或面部水肿、肌肉疼痛、嗜酸性粒细胞增高、多系统受累等,与本病表现较为类似。但旋毛虫病的患者通常有生食含有旋毛虫肉类及其制成品史。起病前有5~15天的潜伏期,发热通常为持续性高热,全身水肿较明显,甚至遍及多个器官。患者肌痛更严重,或见吞咽、咀嚼、说话困难,极度乏力。病原学检查可找到旋毛虫幼虫或囊包,血清学检查可见旋毛虫特异性抗体。可以此进行鉴别。本病治疗以抗旋毛虫为主,预后较好,1~2个月多能恢复。
2、嗜酸粒细胞性筋膜炎
嗜酸粒细胞性筋膜炎是深筋膜的炎症,胶原增殖,邻近的皮下脂肪组织、肌外膜等的纤维化。其临床特点为皮肤增厚、绷紧、关节挛缩、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与本病较为类似。嗜酸粒细胞性筋膜炎男性患者略多于女性,常有过度运动或活动的诱因。局部组织活检如发现有筋膜及外肌膜有胶原明显增生和炎症反应则可以诊断该病,并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肌痛综合征相鉴别。
抗巨细胞病毒IgG抗体偏高通常表示人体曾感染过巨细胞病毒,目前多处于感染恢复期或已获得终身免疫,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巨细胞病毒感染后,人体会先后产生IgM和IgG抗体:IgM抗体在感染早期出现,持续时间较短,是近期感染的标志;IgG抗体在感染中后期或恢复后产生,可长期存在甚至终身携带。因此,IgG抗体偏高说明既往感染过巨细胞病毒,而非现症感染。健康人群中多数人曾隐性感染巨细胞病毒,尤其是免疫功能正常者,这种情况通常无临床症状,也无需治疗
梨状肌综合征可以是单侧也可以是双侧,具体取决于病因和个体情况,多数患者以单侧发病为主,但少数情况下也可能双侧同时受累。梨状肌综合征主要由梨状肌充血、水肿、痉挛或肥厚等病变,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引起。由于梨状肌位于臀部两侧,单侧梨状肌因外伤(如跌倒时臀部着地)、长期不良姿势(如久坐、跷二郎腿)或过度使用(如跑步、跳跃)导致损伤时,通常仅引发单侧症状(如臀部疼痛、下肢放射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