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
本病中医治疗原则以调气血、和营卫为主。根据证型有虚实之分,治疗还应扶正祛邪;同时必须结合月经的特点,清热不宜过用寒凉,祛瘀不可攻破,以免损伤正气。
对症治疗
医生会根据患者的不同证候特点在基础方上进行加减。
1、阴虚内热
(1)若潮热明显的患者,可加用银柴胡、白薇、鳖甲。
(2)若手足心热、心烦的患者,可加用知母、穭豆衣、牡丹皮。
(3)若口干想喝水的患者,可加用天花粉、石斛。
(4)若入睡汗出明显的患者,可加用煅牡蛎、浮小麦、糯稻根。
(5)若失眠多梦的患者,可加用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
(6)若头晕气短的患者,可加用北沙参、五味子。
2、气血虚弱
(1)若动则汗出的患者,可加用黄芪、防风、煅牡蛎、糯稻根。
(2)时冷时热,汗出怕风的患者,可加用桂枝。
(3)若经量过多的患者,可加用仙鹤草、岗稔根。
3、阳盛内热
(1)若月经先期的患者,可加用黄连、水牛角。
(2)若大便秘结的患者,可加用生大黄、玄参。
(3)若口干想喝水的患者,可加用石斛、芦根。
(4)若发热严重的患者,可加用生石膏、金银花。
4、肝郁气滞
(1)若头晕目眩的患者,可加用枸杞子、菊花。
(2)若伴有热重口苦的患者,可加用黄芩、龙胆草、夏枯草。
(3)若伴有胸胁胀痛的患者,可加用郁金、苏罗子、八月札。
(4)若经行不畅的患者,可加用益母草、川牛膝。
5、瘀热内阻
(1)若瘀阻腹痛的患者,可加用延胡索、五灵脂、血竭。
(2)若经行夹血块的患者,可加用益母草、蒲黄。
(3)若瘀阻热重的患者,可加用制大黄、白薇、牡丹皮。
药物治疗
1、阴虚内热
(1)方药:两地汤加减。
(2)常用中药:生地黄、地骨皮、白芍、麦冬、青蒿、黄芩、当归、鸡血藤。
2、气血虚弱
(1)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2)常用中药:党参、当归、白芍、白术、熟地黄、升麻、柴胡、阿胶(烊化)。
3、阳盛内热
(1)方药:清经散加减。
(2)常用中药:黄柏、知母、生地黄、牡丹皮、地骨皮、白芍、赤芍、栀子、茯苓、青蒿。
4、肝郁气滞
(1)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2)常用中药:牡丹皮、栀子、当归、白芍、川芎、白术、茯苓、柴胡、薄荷(后下)、青蒿。
5、瘀热内阻
(1)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
(2)常用中药: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牡丹皮、泽兰、丹参、枳壳。
其他治疗
1、体针疗法
可取大椎、内关、曲池、足三里、阳陵泉等穴。阴虛内热的患者,可加三阴交、太溪;气血虚弱的患者,可加脾俞、肾俞;阳盛内热的患者,可加鱼际、内庭、支沟或十宣、人中及少商点刺出血;肝郁气滞的患者,可加肝俞、支沟、太冲;瘀热内阻的患者,可加膈俞、血海、少冲、三阴交。实者用泻法,虚者用补法,进行针刺治疗。
2、耳穴贴敷法
将磁珠或王不留行籽放在黄豆瓣大小的橡皮胶布上,贴在耳部肾上腺、皮质下、内分泌等穴,贴好后经常给予按压,每穴按1分钟以上,以耳廓灼热或疼痛能忍受为度。适用于各种类型的经行发热。
3、推拿疗法
可取印堂、太阳、内关、鱼际、中冲、涌泉等穴,用推、按、揉、掐等手法进行强刺激。适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经行发热。
月经后头疼是许多女性在月经周期中常见的不适症状之一。这种头疼可能是由于激素水平的变化,血压的波动以及子宫收缩等因素所引起的。虽然头疼可能会感到不适,但是有一些调理方法可以帮助缓解头疼,感到更加舒适。首先,多休息。在月经期间,女性可能会感到疲倦和疲惫,这时候多休息是非常重要的。适当的休息可以帮助身体恢复精力,减轻疲劳,从而缓解头疼的症状。其次,注意饮食。在月经期间,饮食对于调理是非常重要的。适当摄入富含维生素B、钙和镁的食物,例如绿叶蔬菜、豆类、坚果等,可以帮助缓解头疼
咖啡是许多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但对于女性来说,在月经期喝咖啡可能会导致经量变多。月经是女性子宫内膜脱落的过程,血液和组织碎片通过阴道排出体外。在月经期,子宫内膜受体内激素的调控,逐渐增厚并最终脱落。这个过程中,女性体内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都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同时也会影响到子宫内膜的生长和脱落过程。咖啡因是咖啡的主要成分,它是一种兴奋剂,可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增加人体的新陈代谢。一些研究表明,咖啡因可以影响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水平,进而影响子宫内膜的生长和脱落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