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痉挛综合征,是指盆底肌肉松弛困难导致的功能性疾病。目前认为与盆底神经、骶神经损伤等神经功能障碍有关,主要表现为排便过程中,盆地肌肉不能正常放松,反而痉挛收缩,导致肛门不开放,引起排便困难或粪便梗阻。患者常表现为排便困难或疼痛,长期如此导致长期便秘、便血、腹胀。可通过理疗等对症治疗加以缓解。
陆正齐 主任医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神经内科
擅长: 脑血管病、脱髓鞘疾病、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头痛、帕金森病和痴呆等。
电话:02028823388
地址:广州市中山二路58号
电话:043185612222
地址:长春市新民大街71号
电话:01083572211
地址:西什库大街8号
电话:02885551331
地址:成都市武侯区国学巷37号
电话:0571-87783777(总...
地址:解放路院区:浙江杭州市解放路88号;滨江院区: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江虹路1511号
电话:010-67002600(预约...
地址:北京市崇文区天坛西里6号
盆底痉挛综合症是一种常见的盆底疾病,指的是盆底肌肉群的功能障...
抑郁症并非一定是终身病,但存在复发风险,部分患者可能经历慢性或反复发作的病程。通过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多数患者可实现临床痊愈并维持良好社会功能,但仍有30%-50%患者可能经历病情反复。抑郁症的病程具有显著异质性。首次发作患者经系统治疗后,60%-70%可在6-12个月内达到临床痊愈。然而,抑郁症具有高复发率特征,未接受维持治疗的患者1年内复发率可达40%-50%,5年内复发率超过80%。复发风险与遗传易感性、残留症状、社会心理应激、治疗依从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毛周角化症通常无法自愈,但症状可能随年龄增长或护理改善而减轻。毛周角化症是一种慢性毛囊角化性皮肤病,以毛囊口角化过度、形成针尖至粟粒大小的丘疹为特征,常见于上臂外侧、大腿前侧等部位,冬季症状加重,夏季缓解。其发病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约50%-70%的患者存在家族史,基因突变导致皮肤细胞代谢异常,这种遗传倾向难以通过自身调节逆转。维生素A缺乏、内分泌紊乱、皮肤干燥及代谢障碍等因素可能加重病情。例如,维生素A缺乏会直接导致毛囊上皮角化异常,而干燥环境或过度清洁会破坏皮肤屏障,进一步刺激角质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