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样病变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因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代谢异常(如胆固醇代谢障碍)、慢性炎症刺激、胆囊腺肌增生等因素有关。

基本病因

1、代谢异常

胆固醇息肉是PLG常见类型,主要为胆汁中脂质代谢异常尤其是胆固醇代谢障碍引起。胆汁除水分外,还有胆色素、胆盐、胆固醇、卵磷脂、脂肪酸、无机盐等成分。生理状态下各成分按一定比例溶于胆汁中,并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当平衡打破时,胆固醇颗粒沉淀于胆囊黏膜,引发炎症反应和黏膜组织增生,最终形成胆固醇性息肉。

2、慢性炎症刺激

炎性息肉在PLG良性病变中居第2位,生物性因子、化学性因子等因素长期刺激胆囊,可引起胆囊慢性炎症,慢性炎症损伤和修复的过程促进了胆囊炎性息肉形成。其隆起物由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和慢性炎症细胞所组成。

3、胆囊腺肌增生

胆囊腺肌增生是一种以黏膜上皮和肌层增生为主的胆囊良性病变。多数学者认为是由于胆囊黏膜增生、面积加大和平滑肌增生所致胆囊壁肥厚;也有学者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是在慢性炎症基础上,胆囊神经原性功能障碍,由此导致胆囊动力异常,使胆汁排出受限,囊内压力异常升高,逐渐形成憩室,诱导肌层增生肥厚。

危险因素

1、50岁以上人群。

2、肥胖。

3、高血脂。

4、脂肪肝。

5、合并胆结石及慢性肝炎史。

6、吸烟。

7、不良饮食习惯:不吃早餐、维生素C缺乏、吃少纤维素的食品。

相关解析
何宗全 主任医师

肝胆胰外科 铜陵市人民医院

为什么会胆囊息肉样病变?

胆囊息肉,息肉样之所以会病变是由于长期的慢性刺激,有可能会发生癌变。单纯胆囊息肉有可能不引起临床症状,仅仅是在体检行腹部彩超检查时偶然发现,多不需要特殊治疗;如果胆囊息肉长期存在有瓷化胆囊倾向,胆囊息肉直径超过一厘米,或者是患者年龄大于50岁,有时建议保守治疗。因为有癌变的风险,手术一般采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腹部打3~4个孔,应用腹腔镜特殊器械,将胆囊切除并且送病理排除恶性肿瘤。

观看语音
何宗全 主任医师

肝胆胰外科 铜陵市人民医院

胆囊息肉样病变是怎么回事?

胆囊息肉样的病变基本上就需要考虑是一个胆囊炎症组织胜出,结缔组织异常改变,也有部分的情况就是有腺瘤样的改变,这就需要警惕有肿瘤高发性。胆囊息肉如果超过一公分是会有转变为肿瘤的可能性发病率在5%左右,所以需要早期手术处理。

观看问答
疾病相关 更多»
胆囊萎缩到多小为严重

胆囊萎缩并没有绝对“缩小到多小即算严重”的固定数值标准,但当胆囊长径小于3厘米、前后径小于1厘米,或胆囊几乎完全失去正常形态、仅剩薄层纤维组织时,通常提示病情较严重,需高度重视。胆囊的主要功能是储存和浓缩胆汁,正常成人胆囊长径约7-10厘米,前后径约3-4厘米。当胆囊因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长期刺激发生萎缩时,其储存和浓缩胆汁的能力会显著下降,影响消化功能。若萎缩至上述范围,往往意味着胆囊已失去正常生理功能,且可能伴随胆囊壁增厚、钙化,甚至存在癌变风险

付志强 副主任医师
疾病专区 更多»
腹泻
细菌性痢疾 阿米巴痢疾 轮状病毒肠炎 病毒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 大肠杆菌性胃肠炎
黄疸
乙肝 肝硬化 肝癌 肝炎 肝脓肿 肝功能衰竭
结石
胆结石 胆囊结石 肝内胆管结石 胆管结石 胆道结石 胰腺结石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