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医生根据患者出现上腹部肿块、上腹隐痛、皮肤瘙痒、发热等症状,结合体格检查及病史,以及血常规、血清学检查、B超、CT、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等检查,即可明确诊断。此外,在诊断过程中,还应注意排查患者是否存在肝囊肿、肝脓肿等疾病。
鉴别诊断
1、肝囊肿
患者一般无牧区居住史,超声显示囊壁极薄、规则而清晰,包虫皮内试验阴性,通常不难区分。
2、肝脓肿
肝包虫囊肿继发细菌感染时容易与肝脓肿相混淆。肝脓肿患者常有化脓性感染或痢疾、腹泻病史,通常无牧区居住或生活史,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肝痛、白细胞升高等表现,抗感染治疗有效,超声可见病灶边界多不清晰,抗感染治疗后病灶有缩小趋势,包虫皮内试验是两者鉴别的主要依据。
这样的病症是属于与寄生虫感染有关的病症,囊壁钙化的病症就是囊肿的部位已经失去原来的弹性,已经是钙化发硬了,这样的病症如果是需要治疗的话,也得需要通过手术的办法进行治疗,不管是不是钙化,都得需要通过手术进行摘除治疗,对消除症状是有帮助的。
目前临床常用他汀类药物中,对肝损伤风险相对较低的主要是水溶性他汀如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其肝代谢依赖的细胞色素P450酶较少,对肝功能影响较小。1.水溶性他汀如瑞舒伐他汀、阿托伐他汀:部分通过肝脏代谢,但对P450酶依赖程度较低,且有肾脏排泄途径,对肝脏影响相对较轻,尤其适合轻中度肝功能不全者。2.脂溶性他汀如辛伐他汀、洛伐他汀:主要通过肝脏细胞色素P450酶代谢,对肝脏负担相对较重,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增加转氨酶升高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