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肝硬化的诊断主要依据营养不良的病史或导致消化吸收不良的疾病史、手术史;患者食欲下降、恶心呕吐、腹胀腹痛、乏力、皮肤黄染等症状以及蜘蛛痣、肝掌、腹壁静脉曲张等体征;肝功能检查提示血清白蛋白降低、胆红素升高、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腹部超声、CT、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等。同时营养不良性肝硬化还需与其他病因导致的肝硬化相鉴别。
鉴别诊断
1、酒精性肝硬化
酒精性肝硬化患者有大量长期饮酒史。临床表现与营养不良性肝硬化患者大致相似,均有腹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消化道症状,还可以出现发热等表现。查体可发现肝、脾大,肝边缘质硬、有结节、不平,巩膜黄染、肝掌、蜘蛛痣,还可出现腮腺增大、杵状指、肌肉萎缩、水肿、腹水等。实验室检查总胆红素正常而直接胆红素升高,转氨酶升高,可出现谷草转氨酶(AST)水平高于谷丙转氨酶(ALT)水平,呈2∶1的比例。
2、病毒性肝炎所致的肝硬化
无论是丙型还是乙型病毒性肝炎所致的肝硬化患者都会表现出慢性肝病的常见症状和体征。乏力、不适、右上腹隐痛和实验室检查异常(转氨酶与胆红素的升高等)是常见的表现。病毒性肝炎标记检查可以明确诊断。
3、自身免疫性肝炎所致的肝硬化
许多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初期常没有明显症状,所以就诊时大多已经发展到肝硬化。患者可出现明显的瘙痒,以及色素沉着、睑黄瘤和黄色瘤。因为病程久,肝活检并不能发现明显的炎症细胞浸润。自身免疫标志物如抗核抗体(ANA)或抗平滑肌抗体(ASMA)阳性可以协助诊断。
脂肪肝发展为肝硬化的时间并非固定不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及时治疗,一般不会发展肝硬化,如果一直未得到治疗,会在10-20年可能形成肝硬化。在脂肪肝的早期阶段,如果及时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通过改善饮食、增加运动、控制体重以及必要时采用药物治疗等方式进行干预,可以有效控制病情的发展,避免其进一步恶化成肝硬化。此时,由于病情尚未发展到严重程度,治疗的效果通常较好,脂肪肝逆转为正常肝脏的可能性也较大,一般不会发展为肝硬化
动脉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管壁增厚、硬度增加,并形成斑块,导致血流受阻。对于50岁患有动脉硬化的患者,其一般寿命为20-30年,若病情严重,已累及其他脏器,寿命会有所缩短。轻微动脉硬化患者的病情进展相对缓慢,若能够及时接受有效的治疗,如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通常可以阻止病情进一步恶化,部分患者甚至可以实现病情的逆转。这种情况下,患者的寿命可以接近正常人群,一般在20-30年
醛固酮降解后的主要产物为四氢醛固酮,均从尿中排出。醛固酮的分泌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