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包虫病
肺包虫病的治疗

治疗原则

肺包虫病的治疗目标是去除包虫囊肿,减少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手术是肺包虫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宜在确诊后早期手术,并结合术前及术后预防性应用抗包虫药物。对于无症状的小病灶或不活跃的病灶可暂不手术,定期随访观察。急性期治疗

部分患者会出现过敏性休克,表现为突然血压下降、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心悸,甚至晕厥,需要快速进行抢救。

1、保持呼吸道通畅和供氧

必要时需要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机械通气等,并监护生命体征。

2、激素治疗

及时使用肾上腺素,升高血压、扩张支气管。

3、补充血容量

静脉快速补液,补充血容量。

4、抗过敏

使用抗过敏药物,包括激素与抗组胺药物,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氯雷他定等。

5、

其他治疗

根据情况使用升压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间羟胺等。

药物治疗

肺包虫病药物治疗治愈率较低,约20%-30%,且容易发生囊肿破裂,只能作为辅助治疗手段,在术前或术后预防性用药。主要使用阿苯达唑、甲苯咪唑、吡喹酮等抗包虫药物。

手术治疗

手术是肺包虫病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90%的肺包虫病可以手术治疗,且应在确诊后早期手术。主要为开放手术,病灶较小且靠近肺部表面的囊肿可适当选择胸腔镜微创手术。

1、手术原则

完整摘除内囊,防止囊液外溢,减少并发症,降低复发率。

2、手术方法

(1)内囊摘除术:适用于无并发症的肺包虫囊肿,分为完整内囊摘除和穿刺内囊摘除术。手术直接切开或穿刺吸出囊液后再切开外囊,取出内囊,并用医用酒精或10%氯化钠反复擦洗残腔,之后将残腔缝合闭锁。

(2)囊肿摘除术:适用于靠近肺部表面,且直径小于2厘米的囊肿,可以适当选择胸腔镜微创手术。胸腔镜手术只需在胸部打几个孔,将带摄像头的胸腔镜与手术器械深入胸腔内进行手术操作,创伤小,恢复快。

(3)肺叶或肺段切除术:适用于并发感染,或累及肺段、肺门部的较大包虫病灶,可将受累的肺叶或肺段进行切除。

(4)右肺及肝顶包虫一期手术内囊摘除术:对于同时累及右肺与肝顶部的包虫病患者,从右胸切口进行手术。术中需要仔细缝闭细小的胆瘘,并留置肝内残腔引流管。

中医治疗

目前研究发现一些中药成分制剂与抗包虫药物联合应用可起到协同作用,比单一用药效果更好,同时能减少不良反应,包括铁筷子多糖、骆驼蓬籽、苦参碱、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槐耳浸膏、汉防己甲素、川芎嗪等。

其他治疗

对于不适宜手术处理的患者,在使用药物的同时,可以进行经皮穿刺引流治疗。在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然后注射药物,并再次引流。治疗的前7天与后28天需要口服抗包虫药物。

相关解析
周利军 副主任医师

感染科 大同煤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医院

那里做过肺包虫病的手术?

肺包虫病是一种寄生虫疾病,是人感染棘球蚴虫导致的疾病。治疗以手术和药物治疗为主。肺包虫病具有传染性,而且较为顽固,建议您到三级甲等医院进行手术治疗,手术后应该长期使用杀死幼虫的药物,以防止其复发。而且要定期到医院复查有复发。

观看问答
疾病相关 更多»
抑郁症是终身病吗

抑郁症并非一定是终身病,但存在复发风险,部分患者可能经历慢性或反复发作的病程。通过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多数患者可实现临床痊愈并维持良好社会功能,但仍有30%-50%患者可能经历病情反复。抑郁症的病程具有显著异质性。首次发作患者经系统治疗后,60%-70%可在6-12个月内达到临床痊愈。然而,抑郁症具有高复发率特征,未接受维持治疗的患者1年内复发率可达40%-50%,5年内复发率超过80%。复发风险与遗传易感性、残留症状、社会心理应激、治疗依从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徐莉萍 主任医师
肺气肿肺大泡是什么意思

肺气肿肺大泡是指肺部出现的两种病理改变。肺气肿是指肺部终末细支气管远端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而肺大泡则是由于肺泡内压力升高,肺泡壁破裂,互相融合,在肺组织形成的含气囊腔。在影像学检查中,肺气肿通常表现为肺部透亮度增加,肺纹理稀疏、变细,而肺大泡则表现为肺内出现的圆形或类圆形的低密度影,边界清晰。肺气肿和肺大泡的形成多与长期吸烟、空气污染、职业粉尘暴露、呼吸道感染等因素有关

吴汉生 副主任医师
艾滋病发热用抗生素治疗有效吗

艾滋病发热用抗生素治疗是否有效取决于发热原因。如果发热是由细菌性感染引起,用抗生素治疗可能有效;如果发热是由艾滋病病毒本身或机会性感染(如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用抗生素治疗通常没有效。当艾滋病患者发热是由细菌性感染引起时,抗生素治疗通常是有效的。因为抗生素能够针对细菌进行杀菌或抑菌,从而控制感染并缓解发热症状。在这种情况下,医生会根据感染部位和可能的病原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艾滋病患者发热若是由艾滋病病毒本身引起的,如病毒血症期,或是由机会性感染引起,抗生素治疗通常没有效

李晖 主任医师
疾病专区 更多»
寄生虫病
蛲虫病 包虫病 蛔虫病 钩虫病 绦虫病 肝吸虫病
免疫缺陷
艾滋病 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 联合免疫缺陷病 抗体免疫缺陷病 遗传性补体缺陷病 先天性全丙种球蛋白低下血症
传染病
肺结核 腮腺炎 麻疹 猩红热 百日咳 流行性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