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艾滋病患者、恶性肿瘤接受抗癌治疗或器官移植后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者、未成熟儿、营养不良和衰弱婴儿等在病程中,出现无明显原因的发热、干咳、呼吸急促等症状时,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尤其患者呼吸困难症状明显而体征甚少时应高度警惕本病。
诊断依据
诊断依据如下:
1、缓慢或亚急性起病,发热、干咳、发绀、进行性呼吸困难。
2、临床症状重,但肺部阳性体征少,症状与体征的严重程度不成比例。
3、影像学检查符合间质性肺炎改变。
4、血气分析示低氧血症。
5、血乳酸脱氢酶常升高。
6、确诊依靠病原学检查发现卡氏肺囊虫的包囊或滋养体。
凡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的患者以及长期接受免疫抑制药物治疗的患者,在出现上述症状时,应高度警惕该病。对于临床高度怀疑本病而未找到病原学证据时,应尽快进行经验性治疗。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细菌(包括结核菌)、病毒、衣原体、真菌感染引起的肺部疾病进行鉴别。
1、肺结核
患者病变以浸润型和血行播散型为主,发病部位及肿大淋巴结活检有诊断价值,且有肺结核的典型症状,如长期低热、盗汗、干咳等,痰涂片或培养可找到结核杆菌,一般不难鉴别,但卡氏肺囊虫肺炎患合并肺结核时很难区别,需引起足够的重视。
2、合并肺真菌病
患者合并肺真菌病后,CT影像出现结节或肿块样改变,肺发生实变,厚壁出现空洞,仅依据CT很难作出诊断,可同时结合病原学检查帮助诊断。
3、细菌性支气管肺炎
细菌性肺炎多表现为高热,可伴有胸膜痛和胸膜渗出。CT表现主要为患者双肺内中带片状的高密度影,肺外带一般无病变,肺门结构可能模糊,可见明显实质性病变,可通过查体和影像学检查区分,痰培养也可帮助诊断。
4、病毒性肺炎
均为间质性肺炎,影像学均可表现为弥漫性网状结节样间质浸润影。结合免疫功能减低或缺陷病史及痰病原学检查可鉴别。
基于临床表现,通常可将本病分为两种类型。
1、流行型或经典型
多发于早产、营养不良或先天性免疫缺陷的婴幼儿。隐匿起病,进展缓慢。初期常有拒睡、食欲下降、低热、腹泻、体重减轻,逐渐出现气促、干咳,并进行性加重,出现呼吸困难、鼻翼扇动、发绀。病程一般3~8周,不及时治疗可死于呼吸衰竭,病死率高达20~50%。
2、散发型或现代型
多见于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者。化疗或器官移植患者病情进展迅速,而艾滋病患者病情进展缓慢。初期有食欲缺乏、体重减轻。继而出现发热、干咳、呼吸困难、发绀,但少有啰音,很快发生呼吸窘迫,未及
鱼刺卡喉咙一般无法自愈,若不及时取出可能引发感染、黏膜损伤甚至更严重并发症,需尽快通过正确方法处理或就医取出。鱼刺卡喉后,鱼刺可能刺穿咽喉黏膜、嵌顿在扁桃体、舌根或食道等部位,因咽喉部神经丰富且环境潮湿,异物滞留易引发局部炎症、肿胀,甚至导致化脓性感染。若鱼刺较大或尖端锋利,可能划伤食道黏膜,严重时可穿透食道壁累及周围组织,引发大出血等危及生命的情况。少数情况下,极小的软刺可能随吞咽动作自行脱落,但这种情况概率极低,且等待过程中仍存在风险,不能依赖“自愈”
抑郁症并非一定是终身病,但存在复发风险,部分患者可能经历慢性或反复发作的病程。通过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多数患者可实现临床痊愈并维持良好社会功能,但仍有30%-50%患者可能经历病情反复。抑郁症的病程具有显著异质性。首次发作患者经系统治疗后,60%-70%可在6-12个月内达到临床痊愈。然而,抑郁症具有高复发率特征,未接受维持治疗的患者1年内复发率可达40%-50%,5年内复发率超过80%。复发风险与遗传易感性、残留症状、社会心理应激、治疗依从性等因素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