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
对中枢神经系统棘球蚴病而言,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手术是治疗该病的最主要方法。尤其是颅内高压症状明显、已有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若病灶位置表浅且为单发,则手术治疗效果较好。脑泡型棘球蚴病的外科治疗原则应在抗包虫药物化疗的同时,选择性地进行颅内病灶切除,从而控制颅内高压和解除神经结构受压的症状。
对症治疗
1、肝、肺、脑及肾囊型棘球蚴病出现相应器官损害时应酌情治疗,维护重要器官功能。
2、继发细菌感染时,应进行抗感染治疗。
3、发生过敏反应时,给予抗过敏处理等。
药物治疗
1、阿苯达唑阿苯达唑,又名丙硫咪唑,是高效、低毒的广谱驱虫药。可用于治疗棘球蚴病(包虫病)与囊虫病。孕妇、哺乳期妇女、2岁以下的婴幼儿及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2、甲苯咪唑甲苯咪唑又名甲苯达唑,是在全世界应用最广泛的驱除肠线虫的药物。本药不易被吸收,所以肠道以外的不良反应较少。孕妇、2岁以下的婴幼儿以及严重心、肝、肾疾病患者禁用。
手术治疗
1、脑棘球蚴病包含巨大囊性病变例如合并肝囊性棘球蚴病时,应首选手术切除。手术前服阿苯达唑,以杀死原头蚴,防止播散与复发。手术时应先以0.1%西替溴铵杀原头蚴,再将囊液抽尽,然后切开囊腔取尽子囊,并将内囊剥离完整取出。肝和肺囊型棘球蚴病手术时,均应避免囊液外溢,防止发生过敏性休克。肺囊型棘球蚴病患者,若囊肿较大,并发支气管扩张者,可行肺叶切除术。
2、泡型棘球蚴病应在病程早期进行手术治疗,切除病灶以及周围肝组织,防止疾病进一步发展。
其他治疗
PAIR疗法:PAIR系穿刺、抽吸、注射及再抽吸的治疗方法,主要针对囊型棘球蚴病的治疗。治疗前服用阿苯达唑,在B超下定位,并进行穿刺,抽出部分囊液作检查,然后注入95%乙醇,再抽液检查,如仍有活的原头蚴,则再注射乙醇,直至连续3次阴性为止。其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低于外科手术疗法。与胆管连通的棘球蚴者应禁用,位于肝脏表面的棘球蚴病应慎用。
抑郁症并非一定是终身病,但存在复发风险,部分患者可能经历慢性或反复发作的病程。通过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多数患者可实现临床痊愈并维持良好社会功能,但仍有30%-50%患者可能经历病情反复。抑郁症的病程具有显著异质性。首次发作患者经系统治疗后,60%-70%可在6-12个月内达到临床痊愈。然而,抑郁症具有高复发率特征,未接受维持治疗的患者1年内复发率可达40%-50%,5年内复发率超过80%。复发风险与遗传易感性、残留症状、社会心理应激、治疗依从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艾滋病发热用抗生素治疗是否有效取决于发热原因。如果发热是由细菌性感染引起,用抗生素治疗可能有效;如果发热是由艾滋病病毒本身或机会性感染(如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用抗生素治疗通常没有效。当艾滋病患者发热是由细菌性感染引起时,抗生素治疗通常是有效的。因为抗生素能够针对细菌进行杀菌或抑菌,从而控制感染并缓解发热症状。在这种情况下,医生会根据感染部位和可能的病原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艾滋病患者发热若是由艾滋病病毒本身引起的,如病毒血症期,或是由机会性感染引起,抗生素治疗通常没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