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潜伏期较长,从感染至发病为10~20年,临床表现根据寄生部位以及囊肿大小而异。 如寄生于肝脏可有黄疸、皮肤瘙痒等症状;寄生于肺部,可有咳嗽、咳痰、咯血等症状。
典型症状
1、肝细粒棘球蚴病
(1)最为常见,约占棘球蚴病的75%。早期无症状,当囊肿逐渐增大时,患者可有饱胀牵拽感,或右上腹坠痛或钝痛。
(2)若蚴囊位于肝门附近向下生长,可压迫胆管和门静脉引起黄疸、皮肤瘙痒等。
(3)如肝内囊肿靠近肝脏表面,可见右上腹部渐渐隆起一肿块,形圆而光滑,坚韧而有弹性,并可触及液波感及震颤感(因子囊相互撞击而形成)。
2、肺细粒棘球蚴病
早期囊肿小,一般无症状,随囊肿增大可引起胸部隐痛、咳嗽、咳痰、咯血等症状。
3、脑细粒棘球蚴病
发病率低,多见于儿童,表现为头痛、视神经乳头水肿等颅内高压症,可有癫痫发作。多伴有肝或肺棘球蚴病。
4、其他部位棘球蚴病
肾脏、脾脏、心肌、心包等偶尔寄生细粒辣球蚴,出现相应器官压迫症状。
并发症
1、囊肿合并感染
常为细菌感染,类似肝脓肿,可见发热、肝区痛、肝肿大等。
2、囊肿破裂
因囊内压升高破裂或诊断穿刺引起。若肝内囊肿破裂,大量囊液流入胸腹腔可引起过敏性休克或因囊液中头节播散引起多发性囊肿,或破入胆道引起胆管炎、胆囊炎。若肺部囊肿破裂可见大咯血,有的穿破至支气管引起呛咳、呼吸困难,偶因大量囊液溢出可致窒息。
3、门静脉高压
体内囊肿压迫门静脉引起脾肿大、食道下段静脉曲张或腹水,但少见。
4、肝衰竭
肝棘球蚴病到晚期,肝脏严重受损,可出现腹水、黄疸、低蛋白血症、出血倾向等。
抑郁症并非一定是终身病,但存在复发风险,部分患者可能经历慢性或反复发作的病程。通过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多数患者可实现临床痊愈并维持良好社会功能,但仍有30%-50%患者可能经历病情反复。抑郁症的病程具有显著异质性。首次发作患者经系统治疗后,60%-70%可在6-12个月内达到临床痊愈。然而,抑郁症具有高复发率特征,未接受维持治疗的患者1年内复发率可达40%-50%,5年内复发率超过80%。复发风险与遗传易感性、残留症状、社会心理应激、治疗依从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艾滋病发热用抗生素治疗是否有效取决于发热原因。如果发热是由细菌性感染引起,用抗生素治疗可能有效;如果发热是由艾滋病病毒本身或机会性感染(如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用抗生素治疗通常没有效。当艾滋病患者发热是由细菌性感染引起时,抗生素治疗通常是有效的。因为抗生素能够针对细菌进行杀菌或抑菌,从而控制感染并缓解发热症状。在这种情况下,医生会根据感染部位和可能的病原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艾滋病患者发热若是由艾滋病病毒本身引起的,如病毒血症期,或是由机会性感染引起,抗生素治疗通常没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