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原则
目前针对巴贝虫病的治疗主要是使用药物进行抗病原虫治疗。此外,根据病情,特别是出现严重并发症时,还需要对症治疗。
对症治疗
1、有高热剧痛者予以解热、镇痛处理。常用药物有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
2、有明显溶血者,可予输血。
药物治疗
抗病原疗法:有症状的患者,但血涂片和PCR检测巴贝虫为阴性,则不宜给予抗病原治疗;只有在检测到巴贝虫的有症状患者中,才给予抗原虫治疗。
1、轻中症
可选用治疗。该方案在清除原虫血症方面与克林霉素+奎宁相仿,且耐受性更好。青蒿琥酯已有报道用于治疗巴贝虫病。
2、重症
田鼠巴贝虫病应给予克林霉素+奎宁联合治疗。对于该方案治疗失败者,可给予阿奇霉素+奎宁治疗。治疗期间,应每天监测血细胞比容和原虫血症,直至症状消失且原虫血症小于5%。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按照标准方案治疗获得了满意疗效,巴贝虫感染仍可持续或复发,标准治疗1个月后的DNA阳性率达36%,多见于年龄偏大或基础免疫缺陷者。这部分人群的治疗通常需6周以上,应在血涂片阴性后2周方可停药。初始治疗后3个月,而血涂片或DNA检测仍阳性者应考虑再治疗。
其他治疗
红细胞置换可减少巴贝虫血症的发生,可降低严重感染者的死亡率。
1、适用范围
对非田鼠巴贝虫感染以及高密度原虫血症者(≥10%),特别是<2岁或≥70岁、免疫缺陷者、脾切除者或有感染导致的器官衰竭者,红细胞交换是抢救治疗的基本措施,已成功用于高水平原虫血症或已发生呼吸衰竭、有显著溶血、肾衰竭和弥散性血管内溶血(DIC)的病例。
2、机制
(1)去除了感染的红细胞,减少原虫负荷和中断了红细胞感染的循环。
(2)去除了致炎细胞因子,特别是促成全身性炎性应答和激发组织损伤的肿瘤坏死因子-α和干扰素。
(3)血液交换可阻止寄生红细胞在易感组织聚集及防止局部缺血的形成。
3、方法
通过一定的医疗设备进行采血和回输,用功能正常的红细胞置换患者体内异常的红细胞。
抑郁症并非一定是终身病,但存在复发风险,部分患者可能经历慢性或反复发作的病程。通过规范治疗和长期管理,多数患者可实现临床痊愈并维持良好社会功能,但仍有30%-50%患者可能经历病情反复。抑郁症的病程具有显著异质性。首次发作患者经系统治疗后,60%-70%可在6-12个月内达到临床痊愈。然而,抑郁症具有高复发率特征,未接受维持治疗的患者1年内复发率可达40%-50%,5年内复发率超过80%。复发风险与遗传易感性、残留症状、社会心理应激、治疗依从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艾滋病发热用抗生素治疗是否有效取决于发热原因。如果发热是由细菌性感染引起,用抗生素治疗可能有效;如果发热是由艾滋病病毒本身或机会性感染(如病毒、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用抗生素治疗通常没有效。当艾滋病患者发热是由细菌性感染引起时,抗生素治疗通常是有效的。因为抗生素能够针对细菌进行杀菌或抑菌,从而控制感染并缓解发热症状。在这种情况下,医生会根据感染部位和可能的病原菌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艾滋病患者发热若是由艾滋病病毒本身引起的,如病毒血症期,或是由机会性感染引起,抗生素治疗通常没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