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底痉挛综合征可以根据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做出诊断。排便造影是诊断盆底痉挛综合征的重要手段,结肠运输试验、盆底肌电图检查是盆底痉挛综合征的诊断指标之一,肛管直肠测压对便秘患者盆底痉挛综合征的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在诊断过程中,医生需排除耻骨直肠肌综合征、内括约肌失弛缓征、直肠前突、肛管直肠狭窄、直肠癌等疾病。
诊断依据
1、症状
多为缓慢地、渐进性排便困难、便次频繁、排便费时费力、排便前后肛门及骶尾部疼痛,可伴粘液或血。
2、体征
盆底痉挛综合征患者直肠指诊发现,肛管张力较高,需用力方能通过肛管。肛管较长,耻骨直肠肌肥厚。模拟排便动作时肛管不松驰反而收缩,常称为“反常收缩”。
3、辅助检查
(1)排便造影检查:不能迅速排出200ml(500g)的钡剂,并在静息状态和用力排时肛直角无明显增大。
(2)结肠运输试验:直到第5天,至少有20%的标记物滞留在乙状结肠和直肠中。
(3)盆底肌电图检查:神经肌肉的反常活动增加。
(4)肛管直肠压力测定:模拟排便时,可见肛门外括约肌的压力上升。
鉴别诊断
1、耻骨直肠肌综合征
为耻骨直肠肌痉挛肥厚导致肛管狭窄引起的排便困难,指诊能明显触及到直肠后方有较深呈袋状的“阁楼征”,肛肠动力学检查示肛管静息压增高,肛管功能长度延长,病理切片可见骨骼肌纤维显著增厚,排便造影中可见“搁架征”。
2、内括约肌失弛缓征
排便过程中内括约肌不能弛缓,导致肛管、直肠、内括约肌的神经肌肉运动功能失常,使粪便滞留于直肠内,直肠顺应性增高,收缩运动逐渐减弱,致使肛管内口以上的直肠发生囊性扩张,甚至形成继发性巨直肠。
3、直肠前突
作排便动作时,腹压增高,直肠前壁如同疝前突而致大便排出困难,患者需用手在肛门周围加压协助排便,指诊可扪及直肠前壁凹陷的薄弱区,排便造影可显示直肠前突的宽度和深度,肛门肌电图多属正常。
4、肛管直肠狭窄
可有肛门直肠手术史,指诊肛管和直肠可触及狭窄环或弹性差。
5、直肠癌
可有排便困难、便次频繁,排便不尽的感觉,但一般呈进行性加重明显,指诊可触及肿物,质硬或直肠镜检查可见到肿物,不光滑,呈菜花状,病理检查可以用于确诊和鉴别。
根据肛门外括约肌的静息电位以及模拟排便外括约肌的电位变化分型:
1、Ⅰ型
高静息电位+矛盾运动,表现为外括约肌高静息电位以及模拟排便时外括约肌的矛盾运动(排便时反而收缩)。
2、Ⅱ型
高静息电位,外括约肌纤维处于高水平的电活动状态。
3、Ⅲ型
矛盾运动,排便时盆底肌不仅不放松,反而收缩。
梨状肌综合征可以是单侧也可以是双侧,具体取决于病因和个体情况,多数患者以单侧发病为主,但少数情况下也可能双侧同时受累。梨状肌综合征主要由梨状肌充血、水肿、痉挛或肥厚等病变,刺激或压迫坐骨神经引起。由于梨状肌位于臀部两侧,单侧梨状肌因外伤(如跌倒时臀部着地)、长期不良姿势(如久坐、跷二郎腿)或过度使用(如跑步、跳跃)导致损伤时,通常仅引发单侧症状(如臀部疼痛、下肢放射痛)
肘管综合征一般无法自愈,多因尺神经在肘管内受压或损伤引起,需通过干预解除压迫才能缓解症状,否则可能导致神经功能进行性损害。肘管综合征的常见病因包括肘部骨折畸形愈合、肘关节慢性劳损、肘管内囊肿或肿瘤等,这些因素会使肘管内压力增高,压迫尺神经,导致手部麻木、刺痛、肌肉无力甚至萎缩。若不治疗,神经受压时间过长会出现脱髓鞘改变甚至轴索变性,造成不可逆损伤。早期轻度压迫者可通过避免肘部过度屈曲、佩戴护肘、口服营养神经药物缓解,但中重度患者需手术松解肘管、前移尺神经,才能彻底解除压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