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病发生与饮食不节、寒温不适、情志不畅、跌倒损伤等有关。基本病机为肠道传化失司,气机痞塞,瘀血停聚,湿热内阻,血肉腐败。病位在肠腑,属里、热、实证。
1、饮食不节
由于暴饮暴食,或偏食肥腻食物,或过甜食物,或吃太多生冷水果蔬菜饮品,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肠道传导功能失调,糟粕积滞,湿热内生,随之导致气血瘀滞,发为本病。
2、寒温不适
由于感受外邪后,外邪侵入肠中,导致经络阻塞,气血凝滞,郁久化热,形成本病。
3、情志不畅
长时间情绪抑郁,不能疏解,导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肠道传化功能失调,容易造成食积,痰凝、瘀积壅塞,发为本病。
4、跌倒损伤
由于过度劳累,或饭后活动剧烈、跌倒损伤,导致气血瘀滞,败血浊气壅结,形成本病。
肠化即肠上皮化生,指胃黏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取代的病理现象,属于胃癌前病变。正常胃黏膜由胃腺上皮构成,长期受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炎症刺激时,胃黏膜细胞会逐渐转变为具有肠黏膜特征的细胞,需通过胃镜活检和病理检查确诊。肠化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主要诱因,其引发的持续炎症会破坏胃黏膜屏障,促使细胞向肠型转化。胆汁反流、高盐饮食、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遗传易感性,也可能通过直接损伤胃黏膜或干扰修复机制参与其中
婴儿肠胀气通常可能持续到3至12个月,具体需结合宝宝月龄、喂养方式及健康状况综合判断。新生儿期(0-1个月)的肠胀气多因消化系统未发育成熟,吞咽羊水或空气导致,一般持续数天至一周,表现为肚子鼓鼓、哼哼唧唧,可能数小时缓解。1-3个月是肠胀气高发期,此时宝宝肠胃功能弱,易消化不良或肠绞痛,肠胀气可能持续2-3周,严重者超1个月;3-6个月随着肠胃功能发育,肠胀气逐渐缓解,但若辅食添加不当或过敏,可能再次引发,持续1-2周;6-12个月肠胀气较少见,但生病或饮食不规律时仍可能出现,持续几天至一周